-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氯乙烯作业工作传损伤及其易感性研究
氯乙烯作业工人遗传损伤及其易感性研究
中文摘要
氯乙烯(CH2=CHCl,VCM)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无色、易燃、易爆而略
带芳香味的气体,它是人工合成的化学物,在自然界中不能自发产生。VCM作
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约95%的VCM用于生
产聚氯乙烯(PVC)。随着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VCM的产量在全球呈直线上升
居世界第一位。我国作为PVC生产大国,VCM职业暴露人数众多,庞大的VCM
职业接触人群的健康问题值得关注。
由于VCM与肝血管肉瘤(ASL)和肝细胞瘤等肝脏肿瘤的发生有关,国际
癌症研究机构(IARC)于1987年将VCM划分为确定的人类致癌物。流行病学
调查提示VCM可能是一种多系统、多器官的致癌剂,可诱发人类除ASL外的
其他肿瘤如脑肿瘤和肺癌等。VCM作为确定的人类致癌物,其职业危害引起了
更为广泛的重视。为了减少VCM对作业工人的职业危害,许多国家采用先进的
生产工艺改善了工业卫生条件并加强了对VCM的管理。目前西方绝大多数国家
的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订为10
mg/m3(CBZ2.1.2007),高于西方
国家卫生标准数倍。探讨在我国现行卫生标准接触浓度下,VCM对作业工人产
生的健康损害特别是遗传损伤是十分必要的。研究发现同样的作业环境,同样
VCM接触水平的工人中,仅有部分人发生遗传损伤,提示个体对VCM致遗传
损伤存在易感性差异。产生遗传损伤易感性差异的原因除了个体年龄、性别、健
康和营养状况以及职业和生活环境毒物暴露(如吸烟、饮酒等)等因素外,还包
括代谢酶表达差异和DNA修复能力不同。研究表明,在人群中代谢能力和修复
能力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归因于它们的基因多态性差异,可能也是造
成个体对环境中VCM遗传毒性易感性不同的主要原因。目前有关VCM代谢酶
。基因多态与毒性的关系已经研究的比较清楚,但DNA损伤修复基因多态与毒性
关系的研究报道尚少,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将有助于阐明VCM毒作用机制和进行
作业工人健康风险评估。
本次研究通过对VCM作业工人累积接触剂量的估算,评估累积接触剂量与
职业危害间的关系;通过健康体检、氧化损伤、肝损伤、遗传损伤和血清p53
指标的检测来探讨这些指标作为低浓度VCM接触下效应生物标志物的可能性;
通过探讨VCM代谢酶和DNA修复酶基因多态性与VCM致遗传损伤的关系,
寻找VCM致遗传损伤的易感性生物标志物。
首先,探讨了VCM接触浓度在我国现行卫生标准浓度情况下,作业工人的
职业危害。(1)对VCM作业工人的肝功能(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
肝B超情况进行检测,结果显示VCM接触组和对照组肝功能和肝B超结果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认为肝功能和肝B超检查不能作为VCM暴露的敏感指标;(2)以
VCM致机体损伤的效应生物标志物。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各VCM累积
接触剂量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SOD活性显著降低而MDA活性显著增高。低剂
量组和高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GST水平显著增高(po.05)。趋势卡方检验结果
显示,VCM累积接触剂量与SOD和GST活性间存在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此外,
高龄是SOD活性降低、MDA活性增高的危险因素,男性也是MDA活性增高的危
险因素。认为以血清SOD、MDA和GST作为VCM的效应生物标志物具有一定的
科学价值; (3)通过对VCM作业工人淋巴细胞DNA损伤和染色体损伤的检测,
评价VCM致遗传损伤情况。采用百分位数法以对照组95%的上限值作为界限值,
认为双核微核细胞发生率正常界限值应≤3‰,而彗星细胞率应≤4%,以该界限
值作为判断VCM作业工人是否发生遗传损伤的划分标准,超过该界限则认为个
体发生了染色体或DNA损伤。DNA损伤和染色体损伤情况与累积接触剂量问存
在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此外,高龄和女性也成为微核升高的危险因素。本研
究认为彗星率和微核率能反映VCM在体内的蓄积情况,淋巴细胞彗星实验和双
核微核试验可以作为低浓度VCM接触早期健康损害的敏感指标用于职业人群的
生物监测; (4)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研究对象血清中p53蛋白和抗
体进行同时检测,分析VCM接触与血清p53指标异常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VCM接触组血清p53联合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各剂量接触组与对照组相比,
高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方便菜肴鱼香肉工艺改良与综合保鲜技术的研究.pdf
- 旋转人体模型不解剖部位紫外线暴露规律研究.pdf
- 无忧汤对抑郁大行为学及脑内单胺神经递质影响的实验研究.pdf
- 无线磁弹性传感检测生殖支原体和痕量汞.pdf
- 明日叶查尔酮对型糖尿病大鼠肝细胞胰岛素信号转导分子mRNA表达的影响.pdf
- 易感小儿中医体分类的临床探究.pdf
- 替比夫定联合活通络方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瘀血阻络证)临床观察.pdf
- 有机氯农药内分干扰效应研究.pdf
- 有毒有害物质液色谱质谱数据库的构建及应用.pdf
- 未婚男性青年生健康服务需求研究.pdf
- 氯化汞对大鼠肾性和甲基汞对大鼠神经毒性及原花青素对其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pdf
- 氯化锰致谷氨酸谢转运障碍和利鲁唑的防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pdf
- 氯化镧对大鼠学记忆以及海马Ca<'2+>CaM-CaMKIV-CREB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pdf
- 氯和二氧化氯对轮状病毒的消毒规律及基因组损伤作用研究.pdf
- 水溶性叶黄素共物胶束的制备及稳定性研究.pdf
- 水提茶油法茶渣茶皂素的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及茶皂素性能研究.pdf
- 水源性砷暴露人的死亡死因分析.pdf
- 水中常见致病菌子生物学检测与鉴定系统的研究.pdf
- 汉赛巴尔通体感长角血蜱后的体内分布及宿主SOD和CAT的活性变化.pdf
- 汉川市农村留守童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