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轼与茶.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苏轼与茶

浅谈苏轼与茶 中国的茶文化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丰富多彩。中国的历代文人,几乎无不与茶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即便寻常百姓,茶也是他们生活必不可缺的部分。在文人与茶的关系上,我们粗略的翻翻典籍,最密切的大约应该算是北宋人苏轼。苏轼不仅嗜茶,在饮茶、烹茶、品茶、种茶等方方面面都颇有研究,并且留下了丰富的诗文。我们把拣来的片断略述于后: 一、嗜茶如癖 我们先从徐州说起。苏轼知徐州是北宋熙宁十年(1078),他42岁,也正是仕途坎坷的岁月。到任不久,便遇上一场大水灾害,数月水退,又碰上大旱。好在天不绝人,给了一场喜雨。得雨后,苏轼去石潭谢神,得《浣溪沙》五首,其中之一便写到茶: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把自己讨茶解渴的情景,形象地表露出来。 苏轼是大诗人,无论人生荣辱,他总是一路走来,一路诗;并且行行走走不离茶:他夜间公办时要喝茶:“簿书鞭扑昼填委,煮茗烧栗宜宵征”(《 次韵僧潜见赠》); 他写文作诗时要喝茶: “皓色生瓯面,堪称雪见羞;东坡调诗腹,今夜睡应休”(《赠包静安先生茶二首》); 他睡觉时或起床后,也要喝茶: “沐罢巾冠快晚凉,睡余齿颊带茶香”(《 留别金山宝觉圆通二长老》), “春明睡足午窗明,想见新茶如泼乳”(《 越州张中舍寿乐堂》)。 苏轼嗜茶如癖,常把饮茶当作人生最快事。他在一首《水调歌头》中把饮茶之乐比作升仙。他写道: 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间回。 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 梦不到阳台。 两腋清风起,我欲上篷莱。 二、遍饮名茶 苏轼是一位颠簸无定的官,入仕进京,板凳尚未坐热,便贬到底层;一地尚未熟悉,又去新地。京城边疆,穷乡僻壤,山南海北,他都去过。生活虽苦,却为他的品茗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他几乎饮遍了全国的名茶。他在《和钱安道寄惠建茶》中写道: 我官于南今几时, 尝尽溪茶与山茗。 后来,他在杭州饮”白云茶”时写道: 白云峰下两旗新, 腻绿长鲜谷雨春。 他在饮了湖州产的“顾渚紫笋”和绍兴产的“日铸雪芽”后写道: 千金买断顾渚春, 似与越人降日注。 他喝了南剑州(今福建南平)的“新饼”后写道: 未办报君青玉案, 建溪新饼截云腴 他在粤赣边境大瘐岭下喝了“焦坑茶”之后写道: 浮石已千霜后雨, 焦坑闲试雨前茶。 由于仕途颠簸,他不仅饮了家乡涪州的月兔茶,还饮过江西修水的双井茶,湖北兴国的桃花茶。日久天长,与茶情笃,他竟然把茶比作佳人。他写诗道: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三、嗜茶善烹 苏轼嗜茶,并且很会烹茶。在他的有关茶的诗文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例证。他认为“精品厌凡泉”, 还要十分把握水的温度,并且坚持自烹。熙宁五年(1073),他在杭州任通判时就写过这样的诗: 故人怜我病,弱笼寄新馥。 欠伸北窗下,昼睡美方熟。 精品厌凡泉,愿子致一斛。 另一首《汲江煎茶》诗中有“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关于自己烹茶,他说:“磨成不敢付僮仆,自看雪汤生几珠。”自看时,有个标准,就是: 蟹眼已过鱼眼生, 飕飕欲作松风鸣。 蒙茸出磨细珠落, 眩转莲瓯飞雪轻…… 就是说,水初沸时泛起像蟹眼鱼目状小气泡,发出似松涛之声时最好。苏轼还主张新泉烹茶、新泉,还应该不用铜腥铁涩之器去盛,最好是石器。 四、种茶东坡 说起苏试种茶,这和他的不断被贬有关。“乌台诗案”苏轼幸免一死,元丰三年(1080)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官小了,俸也少了,不用说上品的好茶,连一般的茶也喝不起了。没有办法,就想自己种茶。种茶得有田地,幸好,黄州一位诗友叫马正卿的,向官府求来一片座落在荒山东坡上的薄田给他耕种。苏轼很满足,自此他除了在这块地上种粮种菜外,还请一位老者教他种茶技术,并且写诗《向大冶长老乞桃花茶栽东坡》:” 嗟我五亩园,桑麦苦蒙翳。 不令寸地闲,更乞茶子艺。 尤其可喜的是,在种茶中他得了多首《种茶》诗,如: 移栽白鹤岭, 土软春雨后。 弥旬得连阴, 似许晚遂茂。 种茶成了苏轼一大爱好,并且帮他排除了诸多烦恼.依此地名他还给自己起了个新号叫“东坡”。行笔至此,我想说两句题外话。苏轼是在黄州因东坡种茶才得号“东坡”的,年代应在1080年以后。也就是说,是在苏轼离开徐州三、四年之后。可是,徐州一些报刊上常见这样的文字:“东坡在放鹤亭说……”、“张天翼在云龙山对东坡说……”、“东坡大人与徐州人共战洪水。”偶提东坡其人,无可不可,具体说到在徐州某事,冠以“东坡”稍有不妥,因为苏轼在徐州,尚未有“东坡”一号。 五、细品茶缘 苏轼嗜茶,并非只饮,而是津津细品,并得其味,以味入诗。他在杭州做通判时(公元1073年),在孤山小昭庆寺与惠勤禅师饮茶,便大谈茶能去病之事,得诗说: 示病维摩元不病, 在家灵运已忘家。 何须魏帝一丸药, 且尽卢仝七碗

文档评论(0)

h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