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地球动力系统详解.ppt

  1. 1、本文档共1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球动力系统详解.ppt

收缩说 16世纪意大利学者布鲁诺最早提出:把苹果干缩的褶皱表皮与地球表面的岩层褶皱相对比。 19世纪中叶法国学者博蒙根据拉普拉斯的太阳系起源为由热变冷的假说又重新提出收缩说,认为地球内部由热变冷是地球表部收缩和褶皱及其它构造形成的原因。 膨胀说 17世纪英国学者培根最早提出,与收缩说相对立。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一些学者如曼托瓦尼、希克森等用地球膨胀说来解释大西洋两岸形状的相似性和非洲裂谷系等现象,但膨胀说不能解释地球表层的众多大规模挤压褶皱山系。 板块构造学说 现代地球科学对全球动力学认识的主流,被誉为20世纪地球科学的革命。 是在确立了对大陆漂移与海底扩张的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在洋中脊轴部常发育有平行洋脊的巨大的中央裂谷,谷深可达1000~2000m,谷壁陡峭,实际上是一系列向谷内陡倾的张性断裂。裂谷宽数十至百余公里,窄的谷底宽度不过几公里。 大洋中脊轴部具有很强的构造活动性,常发生浅源地震及火山活动,并有高的地热流异常(可达(3~5)×41.686mW/m2)。 海沟的重力值相当低,出现负重力异常,这说明海沟下方物质的密度轻,是否也存在类似于高山之下的地壳“山根”插到地幔之中? 海沟的地热流比正常洋盆显著低,说明海沟下面的物质比较冷。 但密度低的物质必将上浮形成高的地势,故可推测在海沟处必定有一种向下拉的作用力存在,使轻的地壳物质强制下陷。 从古生物演化史以及大陆褶皱山系中的大量古老海洋沉积岩来看,地表的海水或海洋无疑在很古的时期已经出现。 由此推测,洋壳发生着新旧更替,古老的洋壳已经消失,现在的洋壳是后来形成的。 这一学说认为,大洋中脊顶部乃是地幔物质上升的涌出口,上升的地幔物质冷凝形成新的洋壳,并推动先形成的洋底逐渐向两侧对称地扩张。 随着热地幔物质源源不断地上升并形成新的洋底,先成的老洋底不停地向大洋两缘扩张推移。 洋底扩展速度大约是每年几个厘米。 另一种情况:当洋底扩展移动至大洋边缘的海沟处时,沿贝尼奥夫地震带向下俯冲潜没,重新返回到地幔中去。这时,洋底并不推动相邻大陆向两侧漂开,相反,大陆逆掩于洋壳俯冲带上。 例如,太平洋就是这样,它本是一个古老的大洋,其洋底不断地在洋脊处新生,同时不断在海沟处潜没消亡,好似一条运动不息的传送带, 这样,2亿年左右洋底就可更新一次。 1963年,英国学者瓦因和马修斯结合海底扩张假说与地磁场倒转现象,对海底磁异常条带作了极为成功的解释。 他们认为海底磁异常条带不是由海底岩石磁性强弱不同所致,而是在地球磁场不断倒转的背景下海底不断新生和扩张的结果。 12个板块 美洲板块划分为南美板块、北美板块及两者之间的加勒比板块;菲律宾板块、阿拉伯板块、纳兹卡板块和可可板块。 2、阿尔卑斯(地中海)-喜马拉雅-印度尼西亚火山带 横贯欧亚大陆南部,向西延入大西洋中脊,东南端与环太平洋火山带相接,有活火山百余座,占世界活火山的1/5。 3、大洋中脊及大陆裂谷火山带 主要包括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洋中脊及红海、东非裂谷带等。 1、对比火山带与板块边界的分布得出:“岩浆活动的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板块边界附近”。 2、板块的边界活动还控制岩浆活动的成分、来源及成因机制等特征。 2、平错型板块边界 主要为动力变质作用。 例如,圣安德烈斯转换断层发育一条宽达几公里的动力变质岩带。 3、汇聚型板块边界 变质作用中最主要的还是区域变质作用,这种变质作用与板块边界的活动关系密切。 1、环太平洋地震带 地震活动最强的地震带,全球约80%浅源地震、90%中源地震及几乎所有深源地震都发生于此。释放的总能量约占全球能量的76%。 该带地震活动的特点是:地震带宽度大,地震频次高,地震震级大(达8.9级)。 原始海洋继续发展(即海底扩张),便可形成宽大的海洋,如大西洋; 这时的大洋具有宽广的大陆架、大陆坡及大陆基,是地表沉积最发育的场所,可形成巨厚沉积物。大陆与大洋一侧同属一个板块,称为被动大陆边缘。 随着俯冲作用的进行,大洋最后消亡,大陆与大陆碰撞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例如喜马拉雅山脉, 并成为陆上剥蚀的主要场所。 在碰撞过程中,由于大陆板块的形状差异,还可保留某些残留海盆,如今地中海。 上述从大陆裂谷发展到大洋并进一步发展成为造山带的演化过程,反映了大洋形成与消亡的一般规律,被称为威尔逊旋回。 上田城也(1975)、哈伯(1975)等人强调重力的作用,他们还通过计算认为板块从洋脊到海沟的运动,主要是由板

文档评论(0)

风凰传奇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