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气颗粒物安全评价与标准化详解.ppt
* 一、气溶胶暴露评价*范围 评价对象:主要指暴露于纳米材料相关的各个环节的职业环境中的工作人员(操作工人、实验与科研人员、管理人员)。 主要评价环节包括: 生产过程(manufacture processes) 装卸过程(handling processes) 应用/使用过程(using or application processes)。 纳米颗粒(nanoparticles)包括:纳米管、纳米粒子、纳米纤维和纳米薄膜等。 *:ISO/TC 229 - WG 3 “Exposure Assessment to Nanoparticles” 二、人员的暴露途径 (一)通过呼吸道——吸入(Inhalation) (二)通过口腔、食道——摄入(Ingestion) (三)通过皮肤——渗入(Dermal Exposure) 艺文馆 (一)通过呼吸道吸入(Inhalation) 呼吸性吸入是人员在工作场所中暴露于纳米颗粒中最常见的途径,也是纳米颗粒进入人体最有效和量最大的途径。 呼吸习惯影响 用口呼吸的沉积率大于用鼻呼吸。 不同尺寸颗粒在呼吸系统沉积的概率 20nm 1nm的颗粒 90%沉积在鼻咽区 1nm的颗粒 10%气管支气管区 20nm的颗粒 50%沉积在肺泡区 20nm的颗粒 25%沉积在鼻咽及 气管支气管区 团聚及其粒径对纳米颗粒沉积的影响 非团聚纳米颗粒在呼吸道的沉积主要取决于其空气动力学粒径或热力学粒径。 团聚的纳米颗粒沉积与团聚粒径有关,而不是颗粒的原始粒径。 非团聚颗粒纳米颗粒在肺部的沉积远大于可吸入颗粒物。 颗粒物在肺部的沉积量随人体活动量增大而增大。 动物实验研究表明,非团聚纳米颗粒可从肺部进入血液系统,并迁移到其他器官。 可进入血液的纳米颗粒尺寸可界于20nm-500nm; 在肝脏、心脏和肾脏有发现; 穿透细胞膜进入细胞体内,可能改变遗传基因; 可通过神经末梢达到脑部; 到达淋巴系统。 (二)通过口腔、食道摄入(Ingestion) 摄入纳米颗粒主要发生在无意识地通过手喂食物到嘴里的行为过程。 食物表面已经被纳米颗粒污染。(卫生习惯,洗手!) 摄入还有可能伴随呼吸过程而发生。 被呼吸系统中黏膜纤毛的伸缩而清除下来的纳米颗粒可能被吞咽,从而进入食道和消化系统。 用口呼吸(而不是鼻),污染口腔,进入食道。 纳米粒子进入动物体内的影响因素(根据一系列的生物药理学研究表明) 粒径影响。 小于20nm颗粒可穿透肠道屏障进入血液系统 20-50nm颗粒主要通过小肠的营养吸收通道进入 粒径越小越易被吸收。 极性影响。 亲油性纳米颗粒比亲水性的更容易进入体内。 惰性纳米粒子与蛋白质结合在一起,比单独存在更易于被肌体所吸收。 (三)通过皮肤进入(Dermal Exposure) 纳米颗粒是否能通过皮肤被吸收,至今尚存在很大的分歧,还没有一致的结论。 在人体角质层外表涂敷纳米TiO2(17nm),未发现有明显的穿透皮肤的现象。(化妆品,可以放心) 这些研究结果是否可以外推到职业场所中纳米颗粒对人体的潜在威胁呢?? 有研究认为,纳米颗粒可以在生产职业环境中通过皮肤进入体内。 小于1nm的颗粒可以渗透机械弯曲皮肤样品; 各种物理化学性质(粒度、形状及表面包覆处理)的纳米颗粒均可渗透猪的真皮层; 通过在皮肤表面分散涂敷8-24h后,发现纳米颗粒已经穿透了皮肤的角质层。(经过2-4倍稀释,与职业场所的浓度相当) 最近研究发现,纳米铍(Be)粒子渗透皮肤,导致皮肤瘤。 主楼广场 主楼夜景 三、纳米气溶胶暴露评价方法 (一)概述 (二)质量浓度评价 (三)个数浓度评价 (四)表面积浓度评价 (五)纳米粒子粒度分布评价 时间广场、学术交流中心 (一)暴露评价概述 人员暴露评价技术或仪器需包含的因素: (1)对人员的暴露评价应遵从于现有的规章制度; (2)对人员暴露评价应以对潜在的健康影响评价为目的; (3)应掌握纳米(粉尘)颗粒的释放源或暴露源; (4)可对纳米(粉尘)颗粒控制系统或控制技术有效性进行客观评价。 每个方面均对设备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对于个人暴露评价。 结构、体积小型; 以电池为动力; 轻巧、可以背负; 在工作过程中可随人员 移动。 对于释放源探测。 要求便携式的探测装置; 可以连续、快速给出既定位置 的浓度值和空气流动情况。 对职业环境卫生测定,理想的仪器应具有的特征: 便携式的; 以电池为动力; 可采集呼吸带(1.5-2m)高度样品; 可测定多种特征(颗粒个数、质量、表面积、电荷、粒度分布、区分测试颗粒与背景粒子等); 可用于工业设备中; 相对便宜。 就单台(套)仪器而言,目前尚未见能够完全满足上述条件的仪器。 下表列出了目前可利用的检测仪器* 。 *:ISO Technical Repor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