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前期杂谷脑河流域的汉番山地交易——以半坡寨文书为中心.pdfVIP

清代前期杂谷脑河流域的汉番山地交易——以半坡寨文书为中心.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代前期杂谷脑河流域的汉番山地交易——以半坡寨文书为中心.pdf

确州警删2014.05 LANZHoUKAN XUE 清代前期杂谷脑河流域的汉番山地交易 ——以半坡寨文书为中心 王 田 (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41) [摘要]清代前期,旧保城大兴土木、杂谷土司改土归屯,显示王朝势力逐步深入川西北杂谷脑河流域。在此背景下,旧 保城戍边重地功能有所弱化,区域市场中心地角色则不断凸显。国家力量影响之余,微观区域内部的族群互动对此历史进程 的作用不容小觑。半坡寨文书所反映的旧保汉民与半坡寨羌番之山地交易,即从区域市场的族群关系角度,佐证了上述观 点。文章梳理了清代前期半坡寨哭什舟太家族与旧保城汉民家族一百余年间的山地交易,以此探析买卖行为背后的时代情 境,及其对族群边缘区域市场体系发育的有力推动。 [关键词]清代前期;杂谷脑河流域;汉番山地交易;半坡寨文书 [中图分类号]K24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14)05—0070—08[收稿日期]2014—01—25 [作者简介]王田,男,羌族,四川理县人,人类学博士,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西南族 群与区域文化。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2013年度青年项目“清代以降藏彝走廊东缘的市镇发育与族群共生共荣研究”(项目编号: 整理研究”;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项目“清代以来藏彝走廊东缘的市镇演化与族群关系研究”的阶 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3SZYBS29)。 . 川西北岷江上游支流杂谷脑河流域的薛城,为历代王朝频繁建立郡县治所之戍边重地,多数时候象征着 国家权力所能抵达的前沿。清乾隆年间薛城所在的治所称为“旧保”或者“旧保城”,乾隆二年(1737)旧保 城大兴土木,乾隆十七年流域内的杂谷土司改土归屯,旋即旧保的角色悄然发生转变,其边防重镇的色彩渐 渐减退,而区域市场中心地作用则不断凸显。④若要对此主题有深刻理解,关注旧保本身远远不够,须将旧保 周边的羌番村寨纳入研究视野。②在区域整体观中思考,若市镇兴修、土司改土归屯之类的区域性历史事件, 在何种层面上影响了周边番寨的族群交往?反过来,番寨里的故事又以何样形式着力于旧保历史走向? 田野考察中在薛城附近半坡寨发现100余份以地契为主的清代民间文书,④梳理后可知,清代前期旧保 汉人将半坡寨的大量山地出售、转让给羌番。结合民间文书、地方志、民众口碑的相互参照,或能探析这些跨 族群山地买卖与时代情境的内在关联,从而理解此族群边缘区域的历史图景。 一、汉番边缘的旧保城与半坡寨 1951年理县县城自薛城迁往杂谷脑,而在此之前一千余年里,薛城长期是杂谷脑河流域的政治军事中 心。《理番厅志》云:“隋开皇时置薛城戎,后为羌所没。”…表明早在隋朝,薛城就是中原王朝与羌人交错控 制之地。在吐蕃与唐王朝的拉锯战中,薛城见证了异常频繁的建制更迭,“薛城县”、“天宝郡”、“维州”等等 都以薛城为治所。五代、宋、元时期该地一直是保宁县的治所。心。明洪武六年,“分保宁县为保县,属威州,即 70 万方数据 为州治。”[31平羌将军御史大夫丁玉,④修筑了保县的城池,“周围二百一十二丈”,且有两座城门,东日“流 化”,西日“宣威”,“其城在孟董水之前”o[43可见,明代的保县城仅是周长约700米的小城池,而位置是在北 岸的沙金坝。明宣德、嘉靖年问保县地方均有“羌患”或者“番夷之变”,城池虽得以保全,料想动荡的族群关 系使得此地除去戍边军人外,定居城内的民众即便不是没有,也是寥寥无几,遂无从谈及稳定集市的存在。 清康熙四十七年保县发生地震,导致沙金坝背后的“熊耳山崩于孟董沟内,水积逆流,高数丈,逾年溃 溢,先是沱水绕城北流,至是孟董水并沱水向城南冲击,城垣、官署、民舍俱漂没。水平,旧城基隔在江北,荡 为平沙。”¨1如此,保县城池毁于一旦,水患影响之巨,使得清廷无力在短期恢复重建。不得已,保县官署只 能易址。乾隆二年,当局放弃自然灾害隐患较重的沙金坝,而选择南岸的平头、马鞍山麓为城池新址。朝廷 授意下,“署邑令沈绳祖承修,包山砌石,周四百一十丈,高丈有二尺,广六尺,f]--,东日‘宁江’,西日‘伏 羌’。水洞二,分峙南北,通南沟水,实擅金汤之胜。”Mo相较于明代的沙金坝城池,此时的旧保城规模扩大近 一

文档评论(0)

wudixiaoz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