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资料.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探索的成绩 2000届,从高二开始,参与专题学习的学生58人,两学期完成四个专题的学习。2003年高考,1人获880分全区第一名的好成绩,700分以上3人,600分以上14人,500分以上27人,400分以上13人。 2003届,从高一开始至高二结束,参与专题学习学生55人,四学期完成十二个专题的学习。2006年高考,获700分以上1人,600分以上20人,500分以上20人,400分以上14人。 以上两届学生语文高考成绩均按广东省实行的标准分计算,参与专题学习的学生高考语文平均分名列区二类学校的前三名。 2005届,参与专题学习的学生81人,除去32人高二分入理科班外,其余学生从高一开始至高二结束,四学期完成十五个专题的学习。2008年高考,获120分以上3人,110分以上13人,100分以上26人,90分以上7人,不但实现了低分段(90分以下)为零比率的大面积提高的目标,而且平均分为106.60分,在区二类校排名第一,比区一类校还高出3.35分。 2008年秋季学期,吴泓再次任教文科班语文,高一上学期末和下学期末参加区统考平均分位居全校第一和第二;高二上学期末参加区统考平均分109.5,仍高于区一类学校平均分,其中120分以上6人,110分以上22人,100分以上18人,90分以上6人,继续保持低分段比率为0的记录。 (三)有助于提升语文教师人生境界 两类教师 两种生活 两种境界: 第一类人:在学校工作了三四十年,并以自己的教龄长而引以自豪。但他每一学年的工作都是上一学年工作的重复,他没有热情、没有灵感地工作着,忠实、仔细地完成每天的工作,给自己的学生得出要求,严格地对待他们。他的工作没有疑问,没有探索,没有矛盾,他对新经验漠不关心,害怕改革。这样一类人这样地度过自己的职业生涯是可悲的:他只付出了自己潜藏着的巨大的极其丰富的潜力中微不足道的部分。谁也不会去测定,他给自己的学生带来了怎样的益处? 第二类人:他也在学校工作了三四十年。从初为人师起,他就贪婪地吸取同事们的经验,深入研究教育科学。他一直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他可能会闹得领导不得安宁,他可能会挑战打破传统的教育理念,他可能被看成荒诞不经之徒。他工作细心周到,对学生富有同情心,不能容忍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有形式主义存在的余地,他大胆勇敢和信心百倍地致力于教育探索。这类人在这三四十年内积累了什么?教龄吗?不!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活动的经验。 ——阿莫纳什维利 一个基本判断 研究是使教师富有创造性关键,造就了不同质的教师职业生涯。 “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四)有助于实现教师专业化 苏霍姆林斯基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教育活动中,一边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一边坚持教育科学研究。一生写下了41本教育专著,600多篇教育论文和1200多篇童话、故事和短篇小说。总结出了一些研究的方法:观察法、日记法、调查法等。 杜威一生著述至为丰富。他的早年著作偏重于《心理学》(1887)及《应用心理学(1889),后来渐渐转而对教育有兴趣,如《思维术》(1910),《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经验与教育》(1938)。以后的作品,就比较重在纯粹哲学问题的讨论了,如《哲学之重建》(1920),《确定性的追求》(Quest for Certainty 1929),《经验与自然》(1925),《艺术即经验》(1934),《逻辑──探究之理论》(1938),《认知与所知》(1949)等。 )及《应用心理学》(1889),后来渐渐转而对教育有兴趣,如《思维术》(1910),《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经验与教育》(1938)。 四、开展语文教育研究的态度 摒弃无所谓的观念,认识研究的必要性。 打消畏难情绪,树立研究的自信。 消除功利思想,将论文发表作为研究的副产品。 避免研究的非伦理性,注重科研道德。 忌浮躁心理,强调研究的长期性。 实例:朱老师的一波三折 1、第一折:课前 教师:怀着对课文《再别康桥》(徐志摩诗)强烈的喜爱之情进入教学准备; 学生:“我不喜欢如此矫情的诗歌”。 2、第二折:第一次上课 教师:加深对课文的研究,精心备课,目标定位“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布置学生做“新月诗魂—徐志摩”专题剪报;整堂课在预设中顺利完成。 学生:课堂表现黯淡、冷漠,甚至无精打采。 师傅:“你这样一直牵着他们走,不觉得累吗?” 3、第三折:改进后的课 教师:专业引领下的重新设计,“诗歌教学中,应该特别重视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诗歌内涵

文档评论(0)

挺进公司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