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台商赴大陸投資與兩岸產業分工-國際暨兩岸交流處
二十多年來兩岸經貿活動的迅速發展,最早緣自於1980年代後期台商赴大陸投資,並形成了兩岸產業緊密的結合。儘管兩岸經貿關係一直沒有正常化,各種管控和限制措施至今依然存在,然而市場的自然力量和國際分工架構的變化,使兩岸產業分工的發展步伐依舊有序進行,突破了各種政治和政策上的障礙,形成兩岸產業相互依賴,結構同步升級的局面。
關於兩岸產業分工的既有文獻相當多,研究成果也十分豐碩。本文以台商赴大陸投資的成因與變化為出發點,希望能以簡明扼要的方式,回顧過去兩岸產業分工的形成原因和發展歷程,並歸納出對兩岸經濟所產生的貢獻與引起的疑慮。
第一節 台商赴大陸投資的成因與變化
一. 台商赴大陸投資的歷史成因
兩岸自1980年代初開始就以香港為中介地進行數量不多的間接貿易,直至1980年代後期台商大舉投資大陸,兩岸經貿關係才正式開展。從當時的時空背景而言,台商投資大陸源自於在兩岸各自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兩股驅動力量:
(一). 台灣投資環境惡化的推力
1980年代中期以前,台灣勞力密集產品由於生產成本低廉,相當具有國際競爭力,但長期快速的出口成長,導致對外貿易順差持續增加,台幣早有升值的壓力,而且勞動力和土地己顯得不足,資源短缺的結果造成工資和土地價格逐漸上揚,為避免通貨膨脹加劇,1986年政府放鬆外匯限制,翌年更全面放寬外匯管制,放手讓台幣緩步升值。此舉並沒有遏止貨幣供給的增加,反而吸引了國際資金的流入,加大了台幣的升值幅度,短短三年時間,台幣升值了近40%。此外,環保觀念的抬頭和環保標準的提高,也進一步推升了廠商的成本負擔。投資環境的惡化,讓出口導向的勞力密集產業不得不對外尋找資源價格低廉的生產基地。
(二). 大陸改革開放的拉力
改革開放以前,大陸採取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不平衡發展模式,雖然能夠快速的集中內部有限的資源和各種生產要素,確保大陸在短期內建立了初步的工業體系,但卻違反了勞動力充沛的比較利益法則,犧牲了資源的使用和分配效率,反映在產業結構上就是民生消費品等勞力密集產品的缺乏。於是1978年開始的經濟改革,主要面向就是比較利益的發揮,產業政策發展重點轉移至輕工業。在進行內部經濟改革的同時,大陸對外開放的措施也在積極推動。透過吸引外商可引進國際的先進技術和彌補資金缺口,縮短自行發展時間。由於工資與地價非常低廉,加上語言相通、文化接近,大陸便成為台灣勞力密集產業對外投資的首選之地。
二. 台商赴投資大陸的趨勢變化
在上述兩種力量的結合下,台商投資大陸快速地成長。據陸委會資料顯示,至2008年,台商對大陸投資累計件數為37,181件,累計金額為755.6 億美元。去年單一年度更突破百億美元大關(見表1),占台灣對外投資比重高達70.53%,大陸己成為台灣對外投資最多的地區。在投資過程中,並呈現以下變化特性:
表1 台商赴大陸投資件數與金額
年度 件數 金額(億美元) 平均每件金額(百萬美元) 1991 237 1.76 0.74 1992 264 2.47 0.84 1993* 9,329 31.68 0.34 1994 934 9.62 1.03 1995 490 10.93 2.23 1996 383 12.29 3.21 1997* 8,725 43.34 0.50 1998* 1,284 20.35 1.58 1999 488 12.53 2.57 2000 840 26.07 3.10 2001 1,186 27.84 2.35 2002* 3,116 67.23 2.16 2003* 3,875 76.99 1.99 2004 2,004 69.41 3.46 2005 1,297 60.07 4.63 2006 1,090 76.42 7.01 2007 996 99.71 10.01 2008 643 106.91 16.63 累計 37,181* 755.60* 2.03 註:*為含補辦。
資料來源:陸委會,《兩岸經濟統計月報》,第197期(2009年4月),頁28。
(一). 投資規模從小型化到大型化
1994年以前,平均每件投資金額都低於100萬美元,1995到2004年在100萬美元至350萬美元之間,2005年後快速上升,2008年已達1,663萬美元(見表1)。顯示台商已從過去中小企業為主的型態,發展成以上市上櫃大企業的集團式投資。
(二). 投資地區從華南沿岸往北擴散
台商主要聚集在東部沿海地區,初期從華南的福建、廣東等珠江三角洲地區開始,其後陸續沿海岸往北擴散。1990年代中後期投資區域轉向華東長江三角洲的上海、江蘇、浙江三大省市。近幾年來也擴及到華北的北京、天津,東北的大連、瀋陽和哈爾濱。目前台商依舊集中在珠三角和長三角,累計投資比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