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08—生物奥赛培训教程 ——微生物学部分 一、全国及国际奥赛纲要对微生物学理论部分的要求 分类: 原核生物 细菌门 蓝藻门 原绿藻门 真核生物 绿藻门 结合菌门 子囊菌门 担子菌门 病毒 原核细胞的组成:形态学 光养和化养 生物技术:发酵 免疫 二、微生物学的知识体系 三、微生物的类型 四、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一、细菌的形态学分类 球菌 杆菌 螺旋菌(包括弧菌) 原核微生物的典型结构 原核微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壁 结构: 与 功能: 保护:屏障、机械保护 是细胞生长、分裂和运动所必须的 赋予细胞抗原性、致病性和对噬菌体的敏感性等 原核微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壁——革兰氏染色 原核微生物的结构与功能——原生质体 细胞膜:控制运输、维持渗透压、合成细胞壁、着生鞭毛等 核区(拟核) 特殊的休眠结构——芽孢(内生孢子) 原核微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壁外结构 糖被:保护、屏障、储存、吸附、信号识别 鞭毛:运动 菌毛(纤毛):吸附 性毛:参与传递遗传物质 放线菌的菌丝分化 五、真核微生物 霉菌 皮革上的霉菌 酵母菌——形态结构 酵母菌的繁殖 无性繁殖——出芽生殖(假菌丝)、节孢子等; 有性生殖——接合生殖(子囊、子囊孢子)。 注意: 芽孢不是生殖细胞,是休眠的细胞。 六、病毒的基本特征 毒粒的结构——T4噬菌体 六、病毒的基本特征 病毒的特点 病毒在细胞外以成熟的颗粒形式(毒粒)存在; 毒粒在胞外不表现任何生命特征; 毒粒具感染宿主细胞的能力,一旦进入细胞,毒粒便解体,并表现出繁殖、遗传、变异等生命特征。 六、病毒的基本特征 温和噬菌体:侵入宿主后并没有立即开始病毒物质合成和组装的病毒,此时的噬菌体基因组称为原噬菌体,而含有原噬菌体的宿主被称为溶源性细菌。 烈性噬菌体:进入菌体后就会改变宿主的性质,使之成为制造噬菌体的工厂,大量产生新的噬菌体,最后导致菌体裂解死亡。 六、病毒的基本特征 病毒的复制——周期及步骤 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与 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SARS冠状病毒 禽流感病毒——H5N1 A 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与 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肝炎病毒 甲型肝炎病毒呈球形,无囊膜,核酸为单链RNA; 乙型肝炎病毒呈球形,具有双层外壳结构,外层相当一般病毒的囊膜,核酸为双链DNA。 七、微生物的营养 微生物的营养要求 碳源【糖类、脂肪、有机酸】:能源物质,构成菌体和代谢产物 氮源【无机氮源:氨水、硫酸铵、尿素、硝酸钠;有机氮源:发酵菌丝体、酒糟】:构成菌体和代谢产物,硝化细菌的能源物质 无机盐类【Pb 、 Mg 、 S 、 P 、 Fe、Co、Zn等】维持酶活力,调节渗透压、pH值、电位等 特殊生长因子【生物素、硫胺素、肌醇等】:构成辅酶的组成部分,促进生命活动 水:溶解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 七、微生物的营养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划分依据 七、微生物的营养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典型类型 七、微生物的营养 培养基的配置——基本原则 选择适宜的营养物质 营养物质的浓度及其比例合适 控制pH条件 灭菌处理 原料来源的选择 七、微生物的营养 培养基的配置——培养基的类型 成分:天然培养基与合成培养基 形式:液体、固体和半固体培养基 功能:基础培养基、加富培养基、 鉴别培养基、选择培养基 七、微生物的营养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四种方式 一、扩散(diffusion) 二、促进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三、主动运输(active transport) 四、? 膜泡运输(memberane vesicle transport) 八、微生物的代谢 微生物的代谢调节 在用葡萄糖和乳糖作碳源的培养基上培养大肠杆菌,开始时,大肠杆菌只能利用葡萄糖而不能利用乳糖,只有当葡萄糖被消耗完毕以后,大肠杆菌才开始利用乳糖。 ①酶合成的调节 a.组成酶在细胞内一直存在,它的合成只受基因调控;诱导酶只有环境中存在诱导物才能合成,它的合成受基因与诱导物共同控制; b.酶合成调节的对象是诱导酶;调节的结果是使细胞内酶的种类增多; c.酶合成调节的机制(本质)——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如大肠杆菌乳糖操纵子学说; d.酶合成调节的意义:既保证代谢需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