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祥解.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十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祥解.ppt

阅读课文:了解①苏联经历了哪几位领导人的改革? 结果如何? ②苏联解体的经过和标志性事件。 材料一:1954年的粮食总产量达8560万吨,其中来自开垦地的产量为3720万吨,约为总产量的43%。哈萨克斯坦地区的谷产量比1953年增长了35%。而阿尔泰地区则几乎增长了3倍。 ——-《苏联的农业(统计资料集)》 材料二:苏联1953年玉米种植面积仅350万公顷,1960年在赫努晓夫的指挥下达2800万公顷。但苏联大部分地区的地理条件不具备像美国那样的“玉米带”。因此不少农民播种的玉米几乎一无所获,这不仅无法为牲畜提供足够的饲料,而且由于玉米的种植挤掉了其他农作物,连人的口粮都受到威胁。 “秘密报告”: 1956年,苏共二十大 《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4、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及评价: 失败。 一定程度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一定成效,但未根本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最终失败。 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1964年,赫鲁晓夫在其学生兼政敌勃列日涅夫的政变逼迫下下台,勃列日涅夫成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也进行了改革。 1、改革的重点: 2、结果: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成为苏共中央书记,此时的苏联已经病入膏肓,政治季度的腐败、经济大幅滑坡、民族矛盾公开尖锐化.....戈尔巴乔夫吸取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经验和教训,开始对苏联社会进行了一场艰难而又雄心勃勃的改革。 1、戈尔巴乔夫的改革:1985年 (1)、改革内容: 材料一:1986年2月苏共二十七大召开,戈尔巴乔夫指出必须对苏联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基本思路是给企业放权,使企业完全自主经营。但是改革带来生产的严重破坏和社会危机,1986--1988年,年均赤字430亿--449亿卢布,消费市场日益恶化。1991年苏联市场供应的1200种消费品中95%缺货。1990年生活在贫困线一下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3。 材料二:1988年6月,苏共十九次代表大会提出了“改革政治体制”的若干重点措施,标志着改革的重点从经济领域转向了政治领域。1990年,苏共“二十八大”通过一系列文件对“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作了全面阐述,宣布要在苏联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多党制,取消了一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放弃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垄断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等等。于是,各种政党和政治派别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到苏共解体是已经有500个形形色色的政党、6万多个“非官方组织”。 二、苏联解体 苏联的生命周期表 这个新生儿月份不足,它的母亲虚弱不堪,它自己长期营养不良,成长环境不佳,也不太招人喜欢,是地地道道的欧洲孤儿,很少有人看好它。是什么力量让它在20岁后奇迹般地从欧洲孤儿成为欧洲宠儿;30岁时更是从世界的边缘站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又是什么力量使它在年富力强时身患绝症而亡。 苏联的生命周期表 1917年一个新生命诞生; 1936年长大成人; 1945年儿孙满堂; 1956年重病; 1986年手术; 1991年死亡。 * * * * 1、苏联成立于? 1922年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又叫斯大林模式。 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 积极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是在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消极的:这种体制本身存在严重的缺陷和弊端,经济上管得过死,政治上权力过分集中,缺少民主,后来日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 2、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形成了什么样的经济政治体制? 4、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3、“斯大林模式”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解读新课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乱” “僵” “跨” “苏联改革三部曲” 一、赫鲁晓夫改革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突患脑溢血逝世,终年74岁。 1.赫鲁晓夫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2.赫鲁晓夫改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具体内容(从哪些方面进行的改革)? 3.赫鲁晓夫的改革取得了哪些成效?存在哪些问题? 4.赫鲁晓夫改革结果如何?怎么样评价他的改革?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1953—1964) 1、赫鲁晓夫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旧体制(?)弊端阻碍了 国民经济的发展; 2、赫鲁晓夫改革的时间、内容 内容: 经济上:主要针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精减机构。 农业:大面积开垦荒,推广玉米种植等。 斯大林模式 政治上:批判个人崇拜和斯大林的某些观点,平反冤假错案等 时间:1953年——1964年 经济方面或农业方面

文档评论(0)

光光文挡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