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火烧油层是将含氧气体(多用空气)注入到油层,点火燃烧后,利用燃烧反应生成的热能和气体来加热、裂解和驱动稠油。 4.火烧油层—原理 生产井 点火燃烧区 注入井 空气或水 燃烧前缘 移动油 冷油区 原油在油层中的反应有四部分: ●热蒸馏: 原油→重质油(留在油砂中)+轻质油(被驱替走) ●低温氧化: 部分轻质油+氧气→重质油+CO+H2O+热量 重质油+氧气→焦碳+轻质油+CO+H2O+热量 ●高温热裂解:重质组分→焦碳+轻质油 ●高温氧化: 焦碳+氧气→CO2+H2O+热量 重质组分+氧气→CO2+H2O +热量 4.火烧油层—原理 火烧驱油 高温氧化混相驱 高温氧化非混相驱 电点火 气体点火 低温氧化混相驱 低温氧化非混相驱 油层自燃 应用稠油油藏 应用稀油油藏 4.火烧油层—原理 干式正向燃烧 反向燃烧 湿式燃烧 4.火烧油层—方式 干式正向燃烧示意图 燃烧温度一般为315~650℃,蒸汽带温度逐渐降低,热水带和生产井之间区域的温度接近于未受干扰的油藏温度。 4.火烧油层—方式 气体由注气井注入,在生产井井底点火,燃烧前缘从右到左移动,注气井井底附近是低温带,而靠近生产井的区域是高温带,原油流经高温带,使其粘度降低。 4.火烧油层—方式 湿式燃烧也称为正向燃烧和水驱相结合的方法。它是将水气交替注入到注入井(或将气和水一起注入到注入井中),这时水将全部或部分汽化,穿过燃烧前缘将热量传递到燃烧带的前面,扩大燃烧带前面的蒸汽带和热水带体积,从而降低原油粘度。 湿式燃烧 4.火烧油层—方式 四、微生物采油 微生物采油:通过有选择地向油层注入微生物基液和营养液,使得微生物就地繁殖生长,其代谢产物与原油产生物化作用。 ⑵产生有机酸(表面活性剂),降低界面张力。 驱油机理: ⑴降低原油粘度,代谢产物中的CH4、H2、CO2、H2S等气体使原油体积膨胀,代谢产物与原油互溶(乳化),降低原油粘度。 (完) * 干式正向燃烧是火烧驱油采油最基本的方式。在该方式中,注入气中不含水,点火是在注气井进行,燃烧前缘从注气井向生产井方向移动,并从生产井采油干式正向燃烧是火烧驱油采油最基本的方式。在该方式中,注入气中不含水,点火是在注气井进行,燃烧前缘从注气井向生产井方向移动,并从生产井采油 * 反向燃烧是火烧驱油方法的一种变异。反向燃烧是从注气井注气,在生产井点火,使燃烧前缘逐渐从生产井推向注气井,由于其燃烧前缘移动方向与流体流动方向相反,故称为反向燃烧。 * 湿式燃烧法也称为正向燃烧和水驱相结合的办法。采用干式正向燃烧方法时,在地下产生的总热量的一多半将存在于注气井和燃烧前缘之间,而湿式燃烧可以利用水的高比热和高汽化潜热的特点,将这部分热量传送到燃烧带的前面。 第十二章 提高采收率原理与方法 第一节 采收率及其影响因素 一、影响采收率的因素 油藏采收率的高低与油藏地质条件和开采技术有关 可采储量综合体现了油藏岩石和流体性质与所采取的技术措施的影响 (一)油藏地质因素 油气藏的地质构造形态; 天然驱动能量的大小及类型; 水驱采收率最大,溶解气驱采收率最小; 油藏岩石及流体性质; 岩石的非均质性、流体组成、岩石润湿性、流体与岩石间的作用关系。 客观因素 主观因素体现了人们对驱油过程的影响能力; 主观因素的实现取决于人们对客观因素的认识程度。 (二) 油田开发和采油技术因素 油气藏开发层系划分; 布井方式与井网密度的选择; 油井工作制度的选择和地层压力的保持程度; 完井方法; 开采工艺技术水平和增产措施; 提高采收率方法的应用规模。 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对油藏开采的作用程度在逐渐增加: 一次采油 二次采油 三次采油 (强化采油) 天然能量 依靠 物理、机械和力学等宏观作用 立足 化学、物理、热力、生物或联合微观驱油作用 应用 人工注水 注气 化学驱 混相驱 热力采油 微生物采油 二、波及系数与驱油效率 采收率可以表示为: 其中: Vsw-工作剂的驱替体积; V-油藏总体积; So-原始含油饱和度; Sor-残余油饱和度; Ev-体积波及系数; ED-洗油效率。 采收率是注入工作剂的体积波及系数与驱油效率的乘积 波及系数:指工作剂驱到 的体积与油藏总体积之比 洗油效率:指在波及范围内 驱替出的原油体积与工作剂 的波及体积之比 (一)波及系数 流度比、岩石的宏观非均质性、注采井网对非均质性的适应程度等 影响因素: ⒈流度比 指注入工作剂的流度与被驱原油在未波及区的流度之比。 流度:流体的渗透率与其粘度之比。 水油流度比: 图12-4 五点法注采单元流度比对波及状况的影响 M1:有较规则的流动前缘,见水波及系数可达70%左右; 波及系数随水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