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ppt.ppt

  1.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ppt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主讲人:英洪友 第一节 太阳病概论 太阳病提纲 原文: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提要:太阳病提纲 太阳病的主症——头项强痛,恶寒 太阳病的主脉——脉浮 病机:病变部位——体表营卫 病邪——狭义:风寒之邪 广义:包括温、暑、湿等 思考:为什么原文没有提到“发热”? 太阳病分类 原文: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痸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太阳病分类 ——中风、伤寒、温病 提要: 1)太阳中风证 主症:恶风寒,发热,汗出,脉浮缓(头痛等) 病机:风寒袭表,卫强营弱 太阳病分类 ——中风、伤寒、温病 提要: 2)太阳伤寒证 主症:恶风寒,发热,无汗,脉浮紧(体痛,呕逆等) 病机:风寒袭表,卫强营郁 注意: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的鉴别要点:“汗出与否” 太阳病分类 ——中风、伤寒、温病 提要: 3)太阳温病 主症:发热,不恶寒,口渴,脉浮数 病机:温邪袭表,伤津耗液 治法:辛凉解表 提要:4)误治后的变证 误汗:身灼热,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热盛,耗气伤阴,严重者热熏心包 误下:小便不利,直视失溲——热盛动风,气机阻滞,阳亡气脱 误火——发黄,惊痫,痸瘲——热入肝胆及心包,伤阴动风 思考:温病的概念和范围 太阳病是否传变的见症 原文: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太阳病是否传变的见症 提要:传变与否的判断 不传——脉静,不出现入里化热的症状 传变——颇欲吐,躁烦,脉数急 机理:邪胜则传变,正胜则不传 传变与否取决于: 1)病邪的轻重 2)正气的强弱 3)治疗的当否 太阳病的病程 原文: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提要:太阳病的病程:6—12天左右 防止传变:针足阳明经穴位(足三里) 太阳病欲解时 原文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提要:太阳病易好转之时 ——巳至未时,9~15点 理论依据:阴阳学说与天人合一论 研究新领域:时间医学 外感病初起辨证候的阴阳 原文: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 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提要:外感病初起辨证候的阴阳 发热恶寒——正气能够抗邪——阳证 无热恶寒——正气无力抗邪——阴证 外感病初起辨证候的阴阳 存疑: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来源于《周易》。 七:阳数,属火;六:阴数,属水。 辨恶寒与发热的真假 原文: 11、病人身太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得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提要:辨恶寒与发热的真假 身大热,反欲得衣——热在皮肤(表象),寒在骨髓(本质)——真寒假热 身大寒,反不欲得衣——寒在皮肤(表象),热在骨髓(本质)——真热假寒 难点:当结合临床实际见症,(需要补充见P13) 第二节 桂枝汤证 桂枝汤证 原文: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提要:桂枝汤证证治 主症:恶寒(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 可见症:头痛,鼻鸣,干呕,脉数、弱、虚、洪大等 病机:风寒袭表,卫强营弱(“阳浮而阴弱”) 治法:调和营卫,祛风解肌 方药:桂枝汤 注意:桂枝汤证的可见脉象有哪些? 脉浮缓,脉数,脉弱,脉虚,脉洪大。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方解:桂枝+甘草——辛甘通阳 生姜助桂枝发散风寒,以通卫阳 芍药+甘草——酸甘化阴 大枣助芍药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aoqqzhuan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