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TOS17突变体库的创建与应用.doc

  1. 1、本文档共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水稻TOS17突变体库的创建与应用.doc

1文献综述 水稻基因组学研究现状 1.1.2 水稻全基因组测序 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世界有一半的人口食用它,水稻年总产量占世界粮食作物产量第三位,维持较多人口的生活。亚洲是世界水稻主产区,近年稻米产量占世界的90%以上,中国稻米年产量占亚洲的38%。大米作为我国主要粮食种类,在养活我国13亿人口和改善我国居民营养结构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同时,水稻又以其基因组相对较小(~430Mbp),高效的遗传转化体系,与玉米、大麦和小麦等其它禾本科作物在基因组上存在明显的共线性,而成为研究单子叶植物的模式植物。 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IRGSP)启动于1998年,以粳稻品种(japonica)日本晴(Nipponbare)为模式材料,由中国、日本、美国等是十个国家参与,所采用的方法为逐步克隆策略(clone by clone sequencing),随后在2002年由日本和中国科学家率先公布了第1、4染色体的精确序列(Feng et al., 2002; Sasaki et al., 2002; Consortium 2003);2003年9月第10条染色体的全长序列由美国Clemson大学公布(Rice Chromosome 10 Sequencing Consortium, 2003)。2005年8月水稻全基因组精确序列在Nature发表(International Rice Genome Sequencing Project, 2005)。IRGSP公布的水稻“日本晴”精确序列经过分析表明:(1) 水稻“日本晴”基因组大小为389Mb,IRGSP公布的序列能够覆盖其全基因组的95%,并包含了所有的常染色质和两个完整的着丝粒;(2) 整个基因组中包含大约37544个非转座相关基因,其中71%的基因可能在拟南芥中有同源基因;(3) 通过与拟南芥基因组序列对比分析发现,拟南芥90%的基因在水稻中可能存在同源物;(4) 水稻中预测的37544个基因中,29%是属于成簇的基因家族;(5) 水稻基因组中转座元件的数目和种类与玉米和高粱基因组共线性区段的扩张是一致的;(6) 有证据证明基因能从细胞器中转移到细胞核(International Rice Genome Sequencing Project, 2005)。 另外的一些科学研究部门和公司也分别启动了各自的水稻测序计划。如华大基因在2005年宣布完成籼稻品种“93-11”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序,其所采用的方法为鸟枪法。Syngenta公司也于2002年宣布完成了粳稻品种“日本晴”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序。 随着目前水稻基因组已测序完成,以及构建了水稻高密度的遗传图谱和高质量的物理图谱(Chen et al., 2002)。同时获得了超过25万条来源于水稻不同组织的ESTs及28000条全长cDNA序列(Kikuchi et al., 2003)。人们对有益基因的定位、克隆、转移和聚合越来越关注。因此,可以说对水稻生命科学的研究步入到后基因组时代即对基因功能大规模研究的时代(Jeon et al., 2000),其核心内容是植物功能基因组学。因此,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利用水稻功能基因组学,诠释全基因组测序所获得的遗传信息,分析基因的功能。 1.1.3 基于突变体的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 目前来讲克隆分析基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突变体来研究分析基因的功能。其基本原理是通过破坏植物基因内部或邻近位点,造成基因的突变。然后再利用各种方法分离被破坏的基因。目前构建饱和的基因突变群体,通过突变体分析鉴定基因已经成为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在水稻测序完成之前,植物学家利用一些自然产生的突变体及利用物理和化学等方法产生的突变体,克隆了一些控制水稻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Yoshimura et al., 1996; Yoshimura et al., 1998; Yano et al., 2000),但自然界自发产生的突变很少,频率仅有10-5。所以目前有很多的方法通过人为的手段提高突变频率,满足与构建大规模饱和突变题库的需要。目前大规模构建突变体库的主要的方法有:物理和化学诱变法,T-DNA、转座子及反转绿转座子插入突变等。 物理和化学诱变 物理和化学诱变主要是利用一些物理和化学的手段如快中子(Fast neutron)、伽玛射线(Gamma ray)、双环氧丁二烯(Diepoxybutane, DEB)、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ane Sulfonate, EMS) 等方法处理种子,然后通过播种处理的种子来筛选突变表型。快中子轰击法是物理方法中被认为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法,快中子轰击往往导致基因组片段的缺失。而以EMS诱导为代表的化学诱变的方法,往往导致DNA中的碱

文档评论(0)

wdhtm34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