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章 概论
电工钢板包括碳含量很低的0.5%Si电工钢和0.5%~6.5%Si硅钢两类,主要用作各种电机和变压器的铁芯,是电力、电子和军事工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软磁合金。电工钢板在磁性材料中用量最大,也是一种节能的重要金属功能材料。
1.1 电工钢板的发展历史
1.1.1 热轧硅钢发展阶段(1882~1955年)
铁的磁导率比空气的磁导率高几千到几万倍,铁芯磁化时磁通密度高,可产生远比外加磁场更强的磁场。普通热轧低碳钢板是工业上最早应用的铁芯软磁材料。1886年美国Westinghouse电气公司首先用杂质含量约为0.4%的热轧低碳钢板制成变压器叠片铁芯。1890年已广泛使用0.35mm厚热轧低碳钢薄板制造电机和变压器铁芯。低碳钢的电阻率(ρ)低,铁芯损耗(PT)大;碳和氮含量高,磁时效严重。
1882年英国哈德菲尔特(R.A.Hadfield)开始研究硅钢,1898年发表了4.4%Si-Fe合金的磁性结果。1900年他与巴雷特(W.F.Barrett)等发表了2.5%~5.5%Si-Fe合金具有良好磁性。1902年德国古姆利奇(E.Gumlich)指出,加硅使铁的电阻率明显增高,涡流损耗(Pe)和磁滞损耗(Ph)降低,磁导率(μ)增高,磁时效现象减轻。1903年美国取得哈德菲尔特专利使用权。同一年美国和德国开始生产热轧硅钢板。将原始碳含量从约0.2%逐渐降到0.1%以下和硅含量逐步提高到约4.5%后,磁性进一步提高。1905年美国(英国在1906年)已大规模生产。在很短时间内全部代替了普通低碳钢板制造电机和变压器,其铁损PT比普通低碳钢低一半以上,1910~1924年美国延森(T.D.Yensen)等研究了硅钢力学性能以及杂质和晶粒尺寸等因素对磁性的影响,对改善热轧硅钢产品质量起了更要作用。在1906~1930年期间,是生产厂与用户对热轧硅钢板成本、力学性能和电机、变压器设计制造改革方面统一认识、改进产品质量和提高产量的阶段。美国生产的0.35mm厚4%Si热轧硅钢最高牌号的铁损P10/50不断降低,1912年P10/50≈1.45W/kg,1925年P10/50为1.30W/kg,1945~1950年P10/50为0.95W/kg。1950年前后美国Armco钢公司采用热轧硅钢板经约1%压下率平整后焊在一起,在连续炉退火和涂磷酸镁绝缘膜的新工艺生产Dimax系列牌号,改善了冲片性和磁性(P10/500.90W/kg)。1954年按此工艺生产约50万t产品。随后前西德Neviges钢厂也采用0.5%压下率平整、酸洗、快速点焊、连续炉保护气氛退火和涂绝缘膜的类似工艺进行生产,0.35mm厚产品P10/50=0.85W/kg。该厂产品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1.1.2 冷轧电工钢发展阶段(1930~1967年)
此阶段主要是冷轧普通取向硅钢(GO)板的发展阶段。1930年美国戈斯(N.P.Goss)在1926年本多光太郎(K.Honda)等已发表的Fe单晶体磁各向异性实验结果的启发下,采用冷轧和退火方法开始进行大量实验。探索晶粒易磁化方向〈001〉平行于轧制方向排列的取向硅钢带卷制造工艺。当时美国General Electric电气公司已提出成卷硅钢产品的要求。1933年戈斯采用两次冷轧和退火方法制成沿轧向磁性高的3%Si钢,1934年申请专利并公开发表。当时他用X射线检查,错误地认为这种冷轧材料是无取向的。直到1935年博佐思(R.M.Bozorth)用X射线检查才证实这种材料具有{110}〈001〉织构。晶粒如图1-1(a)所示的规则排列,其{110}晶面平行于轧制平面,易磁化方向〈001〉晶向平行于轧制方向,沿轧向磁化时磁性高,而横向为较难磁化的〈110〉方向,所以也称单取向或Goss取向冷轧硅钢。同年Armco钢公司按戈斯专利技术与Westinghouse电气公司合作组织生产。随后Allegheny Ludlum(ALC)钢公司与General Electric电气公司合作也开始生产。1939年Armco钢公司的主要制造工艺是:≤0.02%C和2.9%~3.3%Si板坯经1200℃加热和热轧到2.7mm厚,热轧带在箱式炉760℃×24~36h预退火进行部分脱碳,两次冷轧到0.35mm厚和连续炉l010℃中间退火,干涂MgO粉(隔离剂)和在罩式炉内干H2下1200℃×60h叠片退火。产品磁性较低,而且由于残余碳含量较高(≤0.015%),磁时效严重。随后Armco钢公司采用快速分析微量碳等技术和不断改进制造工艺及设备,产品质量逐步提高,并申请了一系列专利。如1942年卡彭特(V.W.Carpenter)等采用冷轧带在连续炉中湿H2(54℃露点)下约815℃脱碳退火,使碳降到0.005%以下再进行高温退火。1943年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