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八单元神经系统
第八单元 神经系统
?
神经系统
1.突触传递
突触传递;EPSP;IPSP;中枢兴奋传布的特征;外周神经递质和受体
2.神经反射
反射与反射弧;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正反馈和负反馈
3.NS的感觉分析功能
特异和非特异投射系统;内脏痛的特征与牵涉痛
4.脑电活动
正常脑电图的波形及其意义
5.NS对姿势和躯体运动的调节
牵张反射;低位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小脑的主要功能;基底节的运动调节功能
6.NS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脊髓、低位脑干、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7.脑的高级功能
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
※突触传递: Ca2+内流 ↓ 突触小泡释放N递质 ↓ 兴奋性递质→Na+内流→ 去极化(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PSP) 抑制性递质(突触后抑制)→Cl-内流→ 超极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IPSP) ※ 细胞间兴奋传递(突触传递)的特点: ◇电-化学-电的过程 ◇时间延搁 ◇易受药物或内环境因素的影响 ◇单向传递 ◇易疲劳 ◇总和 ※兴奋在中枢的传递——多突触传递 ※比较记忆,要点总结
神经冲动传导的特点 (动作电位)
细胞间兴奋传递的特点 (突触传递)
兴奋在中枢传递的特点 (多突触传递)
局部电流
电-化学-电的过程
电-化学-电的过程
快
时间延搁
中枢延搁
双向
单向传递
单向传递
安全性
易受药物或内环境因素的影响
易受药物或内环境因素的影响
不易疲劳
易疲劳性
易疲劳性
不衰减
总和
生理完整性
兴奋节律的改变
绝缘性
后发放
【例题】 在整个反射弧中,最易出现疲劳的部位是( ) A. 感受器 B. 传入神经 C. 反射弧中的突触 D. 传出神经 E. 效应器
[答疑编号505447080101:针对该题提问]
?
【答案】C
【例题】 有关突触传递特征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单向传递 B. 突触延搁 C. 总和 D. 不易疲劳 E. 后发放
[答疑编号505447080102:针对该题提问]
?
【答案】D
【例题】 A. K+ B.Na+ C. Ca2+ D. Cl- E. H+ 可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离子基础是( )
[答疑编号505447080103:针对该题提问]
?
【答案】D
可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离子基础是( )
[答疑编号505447080104:针对该题提问]
?
【答案】B
【例题】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 ) A. 去极化局部电位 B. 超极化局部电位 C. 具有全或无特性 D. 突触后膜Na+通透性增加所致 E. 突触前膜递质释放减少所致
[答疑编号505447080105:针对该题提问]
?
【答案】B
【例题】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指突触后膜出现( ) A极化 B去极化 C超极化 D反极化 E复极化
[答疑编号505447080106:针对该题提问]
?
【答案】B
传出神经:交感—副交感 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和受体
递质
受体
乙酰胆碱(Ach)
M——位于所有副交感神经支配的效应器上
N
N1——位于神经节
N2——位于骨骼肌
去甲肾上腺素(NE )
α
位于皮肤黏膜内脏的血管、瞳孔开大肌
β
β1——位于心肌,肾球旁细胞
β2——位于支气管、冠脉、骨骼肌的血管
多巴胺(DA)
D1——位于肾、肠系膜、心脑血管平滑肌、心肌
D2——位于交感神经节及突触前膜
第二节 神经反射
1.反射: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 2.反射弧:实现反射的结构基础。 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1.辐散:感觉传导通路 2.聚合: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3.环状:反馈的结构基础;后发放 4.平行: 非条件反射: 先天 / 少数的 / 固定 / 低级 (基础) eg.防御反射、食物反射、性反射 条件反射: 后天 / 无数的 / 可消退 / 高级 eg.望梅止渴、谈虎色变 反射活动的反馈调节: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1.特异性投射系统: 人体除嗅觉以外的各种感觉纤维,分别经脊髓和低位脑干,上传到丘脑的特异感觉接替核,换元后,再发出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感觉区,每种外周感受区域与大脑皮层感觉区之间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 引起特异的感觉。 特异性投射系统 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感觉传导途径的纤维经过脑干时,发出许多侧支,与脑干网状结构的神经元发生多突触联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铁路局招聘考试《铁路基础知识》100题及答案.docx
- 《QSY1237-2009-工艺和设备变更管理》.pdf
- 期末复习专项训练【实验题】(试题)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教科版.docx VIP
- 农旅融合: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双赢.docx VIP
- 技术标书技术方案(完整资料).pdf VIP
- 13G311-1:混凝土结构加固构造.pdf VIP
- DB21_T 1565-2015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pdf
- 夏季防暑降温施工方案_夏季防暑降温施工方案夏季防暑降温工作方案.pdf VIP
- 危重症患者口渴的护理PPT.pptx
-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下《12.2滑轮》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 .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