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心脏电生理中国专家共识分析报告.doc

食管心脏电生理中国专家共识分析报告.doc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食管心脏电生理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许原  2012-5-3 1 引言 1906年,Gremer首先记录到食管导联心电图,其结合1970年问世的心脏程序性刺激技术,最终形成了食管心脏电生理技术。至今食管心脏电生理技术已经历了40余年漫长的发展过程,对食管心脏电生理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学者当属Zoll、Monotoyo等心脏电生理大师。1952年,Zoll应用脉冲刺激仪经食管对心脏进行电刺激,首创经食管起搏心脏。1973年,Monotoyo应用经食管心房调搏进行了较全面的心脏电生理检查。 1978年,蒋文平教授率先在国内开展经食管心房调搏术,随后这项技术在我国迅速展开,临床应用范围随之不断扩大。应当说,食管心房调搏术作为一种无创的检查技术为我国心脏电生理技术的普及、推广与提高的发展过程起到了巨大作用。可以说,我国心脏电生理与射频消融技术发展到今天,与食管心脏电生理的广泛开展休戚相关,食管心脏电生理技术功不可没。为保持我国食管心脏电生理技术的特色,不断培养新一代心脏电生理人才,提高临床与心电图医师对心律失常机制的分析与诊断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中国心电学会于2010年8月7日于苏州组建并成立了食管心脏电生理学组,旨在推动我国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技术的发展,规范该项技术的操作方法与检查流程,明确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的适应证与禁忌症,统一检查报告的术语与格式,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与准入标准,使我国食管心脏电生理专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本专家共识由国内长期从事食管心脏电生理工作,既有丰富临床经验,又有扎实心脏电生理理论的专家共同讨论、起草、修订后完成。 2 检查技术 2.1检查设备与方法 (1)心脏刺激仪:国内生产的经食管心房调搏仪可用于心内或经食管心脏刺激,只是刺激参数不同,经食管刺激的脉宽10ms,而心内刺激的脉宽1~2ms。 (2)食管电极导管:双极、4极、6极,常用7F 4极电极导管。 (3)记录仪:单通道、多通道有示波的心电图机或多导程生理记录仪,推荐使用刺激仪与记录仪合为一体的新型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仪,能在发放电刺激时同步记录12导联与食管 导联心电图。 (4)提倡一次性使用食管电极导管。如必须重复使用,推荐应用氧乙灭菌,或2%戊二醛浸泡10分钟以上消毒。 (5)建议检查前预置静脉通路,准备好除颤器和急救药品及相关检查用药,以防意外。 (6)记录12导联心电图,将电极导管前端略作弯曲,从患者一侧鼻腔或口腔缓慢插入,尾端与电生理仪连接。 (7)电极导管定位:电极导管从鼻孔插入食管,深度约为:男性36~40cm、女性34~38cm左右,或按计算公式:(受检者身高+200)÷10=插管深度(cm)。当电极导管插入至上述深度时,位置相当于左心房水平(表1),为最佳起搏部位。 电极顶端位置 距鼻前孔深度(cm) P波形态 QRS波形态 心房上部 25~30cm 负向为主 Qr型 心房中部 30~35cm 正负双向,振幅大 Qr或QR型 心房下部 35~40cm 正负双向或直立 Qr或QR型 心室上部 40~50cm 直立,振幅低 qR、RS或QR型 2.2刺激方式与基本刺激程序 2.2.1刺激方式 心脏刺激仪能发放非程序刺激和各种程序性刺激脉冲,完成经食管心脏电生理各种检查需求。 (1)非程序性刺激:按发放的刺激频率分为起搏、超速、亚速、猝发等刺激,按发放方式可分为定时、定数和任意发放等。 (2)程序性刺激:在基础刺激或自身心律的基础上发放1次或多次期前刺激。 2.2.2基本刺激程序 根据电生理的检查需求分别或联合使用。 2.2.2.1非程序性刺激法,亦称S1S1刺激法 (1)分级递增刺激法:定数或定时发放电脉冲,刺激频率每级每分递增10次; (2)连续递增刺激法:高于自主心率开始刺激,刺激频率连续递增; (3)超速刺激法:以高于心动过速30~50次/分的频率连续发放数秒或数个快速刺激; (4)猝发刺激法:发放比自身心率快20~30/次/分左右的4~8个刺激脉冲; (5)亚速刺激法:以低于心动过速的固定频率进行S1S1刺激。 2.2.2.2程序性期前刺激法,亦称早搏刺激法 (1)S1S2刺激法:在8~10个S1S1刺激的基础上加发S2期前刺激,S1S2偶联间期以步长-10ms负扫描或以步长10ms正扫描; (2)S2S3或S2S3S4刺激法:在S1S1刺激基础上加发S2S3或S2S3S4期前刺激,分别设定各个期前刺激的偶联间期后,以设定的步长进行扫描; (3

文档评论(0)

南非的朋友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