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广藿香论文:广藿香青枯病病原菌鉴定及致病性测定.doc
广藿香论文:广藿香青枯病病原菌鉴定及致病性测定
【中文摘要】本文主要对广藿香青枯病菌进行分离培养,并从显微形态、生理生化特征、致病性及其16s rDNA序列分析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以期了解广藿香青枯病病原菌的组成及分化情况,为广藿香青枯病的综合防治和抗病育种奠定基础。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国内外研究评述查阅了与本研究相关的国内外文献,概述了广藿香的研究现状;总结了青枯菌的命名分类、基因组学、致病机理、流行学、分离鉴定与诊断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并介绍了植物病原菌致病性测定的几种主要方法。2广藿香青枯菌的分离培养及生化型测定以感染了青枯病的广藿香植株为材料分离青枯菌,从培养特性、形态学、生化型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同时采集病区根际土壤样品,分析比较其pH值,探讨土壤pH值与病害流行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病害流行期,病株根际土壤pH为6.46与青枯菌室内培养最适生长pH6.6较为接近,表明土壤酸碱度对青枯病发生及流行有一定的影响。分离获得的7个供试菌株(HX1~HX7)在TTC培养基上培养,呈平滑、带白色晕圈的红色菌落;菌体大小不一,大多杆状,少数为球形;根据青枯菌生化型划分标准,HX5、HX7属于生化型Ⅰ,HX1、HX6和GIM1.7(番茄青枯菌)为生化型Ⅱ,HX2、HX4划为生化型Ⅲ,HX3属于生化型V。这证明田间感染了青枯病的广藿香植株中,存在多个生理小种的青枯菌株,它们在培养特性、形态学、生化型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3广藿香青枯菌致病性测定以广藿香试管苗及无根苗为材料,分别接种青枯菌菌液及粗毒素,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针刺、伤根和茎枝浸泡3种不同接种方法的试验中,从发病时间、病程发展速度及操作简易性等方面综合比较,伤根浸泡法较宜用于广藿香苗期接种致病性;除HX2外,其余菌株均能引起与田间广藿香青枯病株相似的青枯、萎垂等典型症状,且大部分菌株致病性均强于参照菌株GIMl.7,其中HX4、HX5、HX6和HX7在接种36h时,病级指数均达3.0以上;在粗毒素接种外植体的试验中,除HX1和HX2制备的粗毒素致病性较弱,病级指数均在0.7以下,其余菌株制备的粗毒素均先后表现出较强的致病力。以HX5、HX6的粗毒素致病性最强,在接种第4d平均病级指数达3.5以上,经处理的无根苗叶色黄褐,后期干枯贴于培养瓶壁。供试菌株制备的粗毒素对外植体也能引起与病原菌侵染结果相似的症状;且粗毒素的致病性与其对应的菌株致病力强弱相关;粗毒素是广藿香青枯菌致病的重要因素。致病性试验表明,不同青枯菌菌株致病力有明显的分化。4广藿香青枯菌16S rDNA序列分析以致病性较强的供试菌株为材料,采用不同的提取方法抽提青枯菌基因组DNA,利用细菌通用引物进行16S rDNA片段PCR扩增,比较不同纯度的模板DNA、退火温度、模板量对PCR扩增效果的影响。PCR产物回收测序后的16S rDNA序列在NCBI (/Blast.cgi)中Blast,应用Mega4.0将相似序列进行多重序列比较后,再用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菌落直接PCR虽然经济,但效果不佳;水煮法和裂解液法操作过程简易粗放,模板量不易控制,重复性不佳;细菌基因组DNA提取效果以CTAB/NaCl和试剂盒法较为稳定;最适退火温度为55℃;HX4与欧文氏属(嗜维管束菌)E. stewarti的16S rDNA序列同源性为95%,HX7与黄单胞菌属(黄单胞杆菌)Xanthomonas的16S rDNA的序列同源性达99%,参照菌株GIM1.7与雷尔氏菌属(茄青枯假单胞杆菌)R. solanacearum 16s rDNA序列的同源性为99%。
【英文摘要】The paper mainly describ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thogenic bacteria isolated from bacterial-wilted Pogostemon cablin(Blanco) Benth., including their morphology, biovar type, pathogenicity and 16S rDNA sequence. This work aims to explore the intraspecific differentiation of the bacteria stains, which might contribute to the breeding of resistant cultivars and integrated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ver the disease.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1 Review on releva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4J331《地沟及盖板》(替代02J331).pdf VIP
- kb第二版资料(英语)030 KB4 Unit8-1.pptx VIP
- 《A-Million-Dreams》合唱谱SATB钢琴伴奏谱.pdf VIP
- 北京现代-悦纳-产品使用说明书-1.4L 两驱 五座手动青春版 -BH7140UMV-悦纳产品使用说明书.pdf VIP
- 医学继续教育管理制度.pdf VIP
- 剑桥国际英语Unit 8 Book 4.ppt VIP
- 护儿周全童享健康—降低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pptx VIP
- 智能智能化脑机接口设备考核试卷.docx VIP
- 医院安全消防制度.docx VIP
- 电动叉车充电操作规程.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