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谣书写的理论与应用.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歌谣书写的理论与应用

歌謠書寫的理論與應用──區域文學探索之五 邱素雲、陳麗明、徐千惠、梁淑玲合撰 壹、前言 一、探索緣起 歌謠是觀察大眾文化的櫥窗,從流行歌謠中往往可看出當時人心走向和廣大民眾的情感需求自由唱出屬於自己的歌、發抒內心真誠的感情,是每個族群共同的心願。 流行歌謠也透露出不同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等反映在人民生活的實況,在這個基礎上,流行歌謠有如史詩般,有其壯麗的美感,留存人們共同的記憶。歌謠是母親最溫柔的召喚與吟,撫慰並鼓舞受創的人心。 而高中生正值青春,沒有不喜歡唱歌的,追星的歡暢是年輕的綺夢,在高中國文教學中,穿插學生喜歡或熟悉的流行歌謠,或者將歌謠結合寫作練習,引領學生穿透時光隧道、連結世代的情感。歌謠是了解學生所思、所愛、所感,開啟學生心靈秘密花園的鑰匙。 二、發展概述 本文研究以台灣歌謠為區域主軸,從台灣歌謠的流變中,探索人民的心聲、社會的思潮及文化的內涵。 就台灣歌謠的發展可分為:自然民謠、創作歌謠、混血歌曲、校園民歌、新台語歌、當代流行歌曲六個時期。 (一)自然民謠 自然民謠通常是自然產生的,旋律單純、口耳傳唱已久、作者不可考,所以在傳唱的過程中,常隨著演唱者及演唱時地的不同而異,像〈思想起〉即是。 明末清初,大陸閩廣沿海居民為了生存,冒著生命危險,橫渡黑水溝移居台灣,因為黑水溝波濤險惡,民間傳說:「十去六死三留一回頭」,意思是說,過黑水溝十個死六個,四個到了台灣,三個留下,一個掉頭回中國。所以唸謠說:「唐山過台灣,心肝結歸丸」。台灣唸謠 台灣原本已有數十種不同語言文化的先住民,在四百年前漢民族開始闢臺建臺時期,民謠大多以生活點滴為素材,闡述人生的意義和道理,談及各行業的生活景況及社會現象,內容充滿樂天和希望。一直到日人台前的兩百餘年間,正是台灣古老傳統民謠在這塊土地上生根發芽茁壯,且孕育其特有風貌和本質的時期。 (二)創作歌謠 相對於自然民謠,由作者擷取傳統民謠的精神,加上個人創作的詞曲,就稱為「創作歌謠」,是指詞曲作者均知其人的作品。 日治時代和戰後,由台灣音樂家所創作,可得知作者為何人,又具有台灣特色的歌曲,便稱為「創作歌謠」。 創作歌謠在台灣歌謠中所佔的份量極重要,雖然有人認為這些歌只是當時的流行歌曲而已,但這些歌詞中卻蘊含著深深的台灣情感莊永明這些歌「走出流行,走入歷史」。 創作歌謠起源於1920年代,是台灣非武裝抗日時期,由蔡培火所創作的〈台灣自治歌〉、〈咱台灣〉為目前所知最早的創作歌謠,民間傳唱這些創作歌謠,呼應百姓心聲,這些歌在當時成為日治時代台灣民族運動史的記憶。 創作歌謠因擁有豐富的表達方式,所以常引起流行。一般總認為台語歌充滿悲情,事實上,台灣流行歌謠是隨著時代演變,三年代的曲風充滿快樂、華麗。如1932年,由詹天馬作詞,王雲峰作曲的〈桃花泣血記〉,在當時不僅風行台灣,甚至隨著影片盛行於大陸。是目前學者公認的第一首「台灣流行歌謠」。 又1932年鄧雨賢作詞作曲的〈大稻埕進行曲〉,洋溢勇敢前行的自信。可惜曲譜、錄音已經失傳了,2007年以鄧雨賢故事為內容的音樂劇《四月望雨》中,冉天豪補寫一首,由王友輝寫詞,呈現被遺忘,的台式文藝精神: 波麗露啊山水亭,自由的思想尚時興, 文學歌謠美術和電影,無論啥麼,阮是攏莫驚。 攏莫驚,攏莫驚,文明的腳步踏乎定, 汝是台北城外,繁華世界的現代大稻埕。 二十世紀向前行,文明走入台北城, 美麗花都的形影,要和東京拼輸贏! 創作歌謠的興盛,使得台灣出現了許多唱片公司,並紛紛網羅人才加入創作的行列,1932年~940年是為「日治時代創作歌謠」的興盛期。 許多優秀的音樂人有機會到日本留學,並發揮旺盛的創作力,台灣歌謠一段榮景。1938年,隨著中日戰爭爆發,「皇民化運動」的積極推動,唱片業者受到戰爭影響而紛紛歇業,作詞家作曲家為了生計也紛紛改行。 1945 年,國民政府遷至台灣,這是創作歌謠的第二個興盛期,一般稱為「戰後創作歌謠」,這個階段持續到1960年,後因為政府推廣國語教育而宣告終止。 五年代台灣歌謠一過去優美、輕快的旋律,而轉為悲壯。由於1949年5月19日起,台灣實施戒嚴,在新聞局廣電處歌曲審查小組的監控及嚴厲的歌曲審檢制度下,除了宣揚反共抗俄政策一味描述光明面的制式歌曲外,吐露人民真實生活心聲和政治現實的歌曲不復傳唱,不僅〈望春風〉、〈補破網〉、〈燒肉粽〉、〈舊情綿綿〉、〈黃昏的故鄉〉、〈望你早歸〉、〈媽媽請你也保種〉等台灣傳統歌謠遭到禁唱的命運;更別說當時被官方視為「靡靡之音」的〈苦酒滿杯〉、〈路邊的野花不要採〉、〈負心的人〉、〈今天不回家〉了。當時不僅反映時代辛酸的聲音不被容許,反映民間疾苦的歌曲,甚至連與社會黑暗面無關的一些歌曲,也曾經被當時的思想檢查機關列為禁歌。 1953年四月起,國民政府推行「國語教育」,1954年厲行「戰鬥音樂」

文档评论(0)

精华文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11102215100000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