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氨基酸的制造是从1820 年水解蛋白质开始。 1866 年德国的立好生博士利用硫酸水解小麦面筋,分离出一种酸性氨基酸,依据原料的取材,便将此氨基酸命名为谷氨酸。 随后,日本有一教授在探讨海带汁液的鲜味时,提取了谷氨酸,并在1908 年开始制造商品味之素——味精。1910 年日本味之素公司用水解法生产谷氨酸,与食盐配合出售。但是这种方法生产谷氨酸耗粮太多,成本太高。 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美国有人提出用发酵法生产谷氨酸的报告。 日本也相继开始了研究,1956 年日本协和发酵公司分离出一种新的细菌,它可以利用100 克葡萄糖转化为40 克以上的谷氨酸。1957 年发酵法味精正式商业性生产,这标志着氨基酸发酵工业的诞生。 氨基酸的制备方法 发酵法:发酵法又可分为直接发酵法与添加前体的发酵法。添加前体法是以氨基酸的中间产物为原料,用微生物法转化为相应的氨基酸。 提取法:将蛋白质原料用酸水解,然后从水解液中提取氨基酸。目前,胱氨酸、半胱氨酸和酪氨酸仍用提取法生产。 酶法:利用微生物细胞或微生物产生的酶来制造氨基酸。 合成法:用化学合成法制造的氨基酸有DL-蛋氨酸、DL-丙氨酸,甘氨酸和苯丙氨酸。 生产氨基酸的大国为日本和德国。 日本的味之素、协和发酵及德国的德固沙是世界氨基酸生产的三巨头。它们能生产高品质的氨基酸,可直接用于输液制剂的生产。 日本在美国、法国等建立了合资的氨基酸生产厂家,生产氨基酸和天冬甜精等衍生物。 国内生产氨基酸的厂家主要是天津氨基酸公司,湖北八峰氨基酸公司,但目前无论生产规模及产品质量还难于与国外抗衡。 在80年代中后期,我国从日本的味之素、协和发酵以技贸合作的方式引进输液制剂的制造技术和仿造产品,1991年销售量为二千万瓶,1996年达六千万瓶,主要厂家有无锡华瑞,北京费森尤斯,昆明康普莱特,但生产原料都依赖进口。 2000年,世界氨基酸产值达45亿美元,占生物技术市场的7%,国内的氨基酸产值达40亿元,占全国发酵产业总产值的12%。 一、氨基酸发酵 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成分,其中有8种氨基酸是人体不能合成但又必需的氨基酸,称为必需氨基酸,人体只有通过食物来获得。 另外在食品工业中,氨基酸可作为调味料,如谷氨酸钠、肌苷酸钠、鸟苷酸钠可作为鲜味剂,色氨酸和甘氨酸可作为甜味剂, 在食品中添加某些氨基酸可提高其营养价值等等。因此氨基酸的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表1列出部分氨基酸生产所用的菌株。 氨基酸 使用的菌株? 谷氨酸 谷氨酸棒杆菌、乳糖发酵短杆菌或黄色短菌杆、北京棒杆菌、钝齿棒杆菌 缬氨酸 北京棒杆菌、乳糖发酵短杆菌 丙氨酸 ?凝结芽孢杆菌 脯氨酸 链形寇氏杆菌?、黄色短杆菌 赖氨酸 黄色短杆菌?、乳糖发醇短杆菌?、谷氨酸棒杆菌 苏氨酸 大肠杆菌、大肠杆菌 鸟氨酸 ?谷氨酸棒杆菌?、黄色短杆菌 亮氨酸 黄色短杆菌 酪氨酸 氨酸棒杆菌 表1??部分氨基酸及其生产所用菌株 氨基酸发酵是典型的代谢控制发酵 以谷氨酸为例,谷氨酸的大量积累不是由于生物合成途径的特异,而是菌体代谢调节控制和细胞膜通透性的特异调节以及发酵条件的适合。 自从60年代以来,微生物直接用糖类发酵生产谷氨酸获得成功并投入工业化生产。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味精生产大国。味精成为调味品的重要成员之一,氨基酸的研究和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传统的工艺不断地进行改革。 如何保持传统工艺生产的特有风味,从而使新工艺生产出的产品更具魅力,是今后研究的课题。 味精的产品特性???? 味精,也称味素,因味精起源于小麦,俗称麸酸钠、谷氨酸钠(分子式C5H8NO4Na ) 。 ???? 味精是无色至白色的柱状结晶或白色结晶性粉末,含一分子结晶水,无气味,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无吸湿性,对光稳定,中性条件下水溶液加热也不分解,一般情况下无毒性。有很浓的鲜味,味精被食用后,经胃酸作用转化为谷氨酸,被消化吸收构成蛋白质并参与体内其他代谢过程,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味精的使用是否安全? 自从1968年以来,有关谷氨酸的研究报告超过8,000份。 自1970年起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与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联合食品专家委员会,就味精的安全性加以慎重研讨,认为一般人味精摄取量可以达到一天0.12公克/公斤体重。 此即表示体重50公斤的人,每天即使食用高达6公克的味精,连续食用一辈子也不会影响到身体的健康。 ???? 1987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取消对味精的食用限量,?作为一种增加食品风味的调味料,味精不再需要评价其每日容许摄入量,消费者可以放心食用味精。 味精的使用是否安全? 味精安全性报告 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在1995年8月3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电气联锁保护培训课件.pptx VIP
- 视觉引导类应用总结( 包含详细的旋转中心计算公式).pptx VIP
- 鲁棒控制-01.ppt VIP
- 第一单元-第2课-《国色之韵》课件+-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pptx VIP
- 中医康复技术专业专业自评报告.docx VIP
- 断路器及GIS多型号液压操动机构动作原理及故障处理方法.pptx
- 水质石油类的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pdf VIP
-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测试卷.doc VIP
- GB50974-2014 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docx
- 2024年高考作文哲思化写作素材4 ——《西方现代思想讲义》(弗洛伊德、萨特).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