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类指成分的语义属性和句法属性-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docVIP

汉语类指成分的语义属性和句法属性-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汉语类指成分的语义属性和句法属性-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doc

(原载《中国语文》2002年5期) 汉语类指成分的语义属性和句法属性* 刘丹青 提要:本文探讨以主语/话题为原型位置的类指成分的语义属性及其在汉语中的句法表现。类指NP以其非个体性而区别于其他各种指称义,凸显内涵而抑制外延,但不像无指成分那样只有内涵没有外延。类指主语适合属性谓语而排斥事件谓语,其中“多/少”类谓语专用于类指主语,可作为类指的测试框架。类指的典型形式是光杆NP,有理由假定汉语的光杆NP都有类指属性。口语中类指NP也常带定冠词性的标记,与英语the相似,表现为北京话中轻读的“这”、吴语的泛用量词“个”和粤语的复数量词“啲”,后两者体现了量词强势方言的特点,这些类指标记同时有明显的表话题功能。而用“一个NP”表示类指则是以个体转喻类的用法。 关键词 类指成分 指称义 句法表现 光杆名词短语 定冠词 量词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semantic and syntactic properties of kind-denoting NP (KNP) as typically occurring in subject/topic positions in Chinese. Semantically, KNPs can be distinguished from other types of referentiality in terms of its non-individuality. It highlights intension while restraining extension. KNP subjects require individual-level predicate and rule out stage-level ones. The predicate of duō/sh?o (numerous / rare) can serve as a testing frame for KNP. KNP typically appears as bare NP in Chinese. It is assumed that all bare NPs in Chinese denote kinds. In colloquial speech, KNP can also occur with a definite article, which derives from a demonstrative in Beijing Mandarin but from a classifier in Wu and Yue (Cantonese) dialects. These articles are topic markers in nature. There are KNP encoded as ‘yi ge NP’ (a NP), which can be viewed as a meta… of individuality for kinds. Key words kind-denoting NP, referentiality, syntactic behavior, bare NP, articles, classifiers 一 “类指”义的界定 指称问题是当代语言学家、逻辑学家和哲学家等等共同关注的前沿课题,它涉及很多方面,与语义、形态、句法、话语信息结构、认知等都有关系,而且几个方面纠葛很深。因此,无法指望在一篇论文中达至一个有关汉语类指成分的充分的结论。本文只想抛砖引玉,提出一些初步的观察,引起大家更加关注这个至今重视不够的课题。 类指在本文中相当于Chierchia(1998)所说的kind-denoting或reference to kinds。它大致也相当于文献中更常用的generic(译为通指或类指),但generic的含义更加复杂多样。 类指成分(下称类指NP)可以用下列两句的主语做代表: (1) 熊猫吃竹子。 (2) 学生就该好好学习。 在指称系统中,类指NP似乎不是与其他指称义如有定、无定、实指(specific也译特指或有指)、无指(non-referential,也译非指称)等在同一个标准下划分出来的,有时与其他指称义有交叉,与全量、无指、有定等都有纠葛。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语义和句法属性对类指成分进行界定,以求尽可能划清与其他指称义的界限。 1、非个体性 类指的核心语义是非个体性,即[-个体]。如(1)(2)中的“熊猫”和“学生”都不指具体的个体,而指作为一个类或者说集合的“熊猫”或“学生”。与类指相对的概念“个体”却不是一个独立的指称义,有定、无定、实指、非实指、全量、存在量(existential,指一些、some等)这些其他的指称义中

文档评论(0)

ailuojue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