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湿温资料.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湿重于热  热重于湿 症状 发热 身热不扬 高热 口渴 不渴或渴不欲饮或喜热饮 口渴欲饮  面色 萎黄 面赤气粗 神情 淡漠  心烦 胸腹 脘痞腹胀较甚 身重脘痞较轻 二便 便溏,溲混 便干,溲赤 舌苔 白腻 黄微腻 脉  濡缓 滑数 病机 湿困脾胃,气机郁滞 热盛阳明, 脾湿未化 治法 燥湿化浊 清热佐以化湿 方药 三仁汤,雷氏芳香化浊法 白虎加苍术汤 湿重于热和热重于湿的鉴别 4.化燥入血证治 (1)伤络便血 【临床表现】灼热烦躁,便下鲜血,舌质红绛,脉数。 【病机分析】湿热久郁不解,化燥化火,侵入血分, 损伤肠络,迫血下行 【治疗方法】凉血解毒止血。 【代表方剂】犀角地黄汤 (2)气随血脱 【临床表现】便血不止,身热骤降,面色苍白,冷汗淋漓,舌淡无华,脉微细欲绝或芤。 【病机】 便血过多,气随血脱 【治疗方法】先急用益气固脱法以治虚脱,待元气回复,虚脱危象解除之后,再予温阳健脾,养血止血之法。 【代表方剂】独参汤  黄土汤(《金匮要略》):甘草 干地黄 白术 附子(炮) 阿胶 黄芩各10g 灶中黄土250g 5.余邪未净证治 【临床表现】身热已退,脘中微闷,知饥不食,     苔薄腻,脉缓。 【病机】余邪蒙绕,胃气不舒,脾气未醒。 【治疗方法】轻清芳化,涤除余邪。 【代表方剂】薛氏五叶芦根汤(《温热经纬》) 藿香叶6g 薄荷叶4g 鲜荷叶10g 枇杷叶8g 佩兰叶6g 芦根18g 冬瓜仁10g 6.湿胜阳微 【临床表现】身冷,汗泄,胸痞,口渴,苔白腻,舌淡,脉细缓。 【病机】湿邪久困,耗伤阳气。 【治疗方法】补气扶阳,运脾逐湿。 【代表方剂】扶阳逐湿汤、真武汤 病案讨论 李××,男,22岁,1976年8月16日住院。住院号:25748 病史:起病至今已10余天。始病觉恶寒怕冷,继则发热,体温在39.5~40℃左右。用多种抗生素治疗效果不著,仍高热不退,转来本院治疗。 症状:身热不扬,汗出不多,周身酸楚,头昏面色萎黄,胸闷不知饥,头重,大便干,小便黄赤,舌苔白微腻,舌质红,脉濡。 检查:体温39.2℃,脉搏89/分,白细胞计数:总数4600/mm3, 中性70%,淋巴30%。肥达氏反应“H”1:160,“O”1:160。 思考: 1、本病的中医病名。 2、本病例的病因病机。 3、确立治则和治法。 4、选择处方。 参考答案 1、病名:湿温 2、病因病机:病因为湿热病邪; 病机为湿热郁遏卫表,内阻脾胃,湿重于热。 3、治则治法:芳化辛散,宣气利湿。 4、处方:藿朴夏苓汤、三仁汤加减。  藿香、佩兰、青蒿、杏仁、苡仁、川朴、通草、白豆蔻、法半夏、陈皮、炒枳壳、茯苓、大豆卷、滑石等 * * * * 温病学多媒体教学课件 — —湿温 湖南中医药大学 温病学教研室 一.概述 (一)定义 湿温是感受湿热病邪所引起的一种外感热病。 特点: 1、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长夏)季节雨湿较盛、气候炎热之时为多; 2、初起湿热遏阻卫气,湿象偏重,热象不显,以身热缠绵,恶寒少汗,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腻脉缓为主要临床表现; 3、以脾胃为病变中心,阻滞气机是其病理特点; 4、发病较缓,病势缠绵难愈,病程较长。 5、病机演变虽有卫气营血浅深层次的不同变化,但主要稽留于气分。病变过程中既可因湿热化燥而伤阴,也可因湿盛困阻而伤阳。 (二)历代医家对湿温的认识 1.湿温病名,首见于《难经》。《难经·五十八难》 “伤寒有五,有伤寒,有中风,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  2.宋代朱肱在《伤寒类证活人书》中提出:湿湿当用“白虎加苍术汤主之”。                  3.清代,薛生白撰写了论述湿温病的专著《湿热病篇》。 (三)湿温与现代疾病的关系                  1.伤寒、副伤寒 2.肠炎、痢疾 3.钩端螺旋体病 4.流脑、流感等      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 外因:湿热病邪 同类相召 内因:脾胃内伤,水湿内停 相引为病 湿热的概念:1、病因—湿热病邪 2、病证—湿热证(症候群) (二)病机变化 “中气实则病在阳明, 中气虚则病在太阴”—薛生白 中气:中焦脾胃阳气; 阳明:阳明胃; 太阴:太阴脾  指素体中阳气比较旺盛的人,邪入中焦易从热化而病变偏于阳明胃,发为热重湿轻;素体中焦阳气较为虚弱的人,则侵入的病邪易从湿化而病变偏于太阴脾,发为湿重热轻。若中阳之盛衰无明显偏颇,则

文档评论(0)

四娘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