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 热 常德市第一中医院 郑 远 方 概 述 高热是指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体温达39℃以上。 引起高热的原因很多,大致可分为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两大类。 概 述 本病中医学称为“身灼热”、“壮热”、“大热”。高热有外感、内伤之分。外感高热多由广义伤寒所致。内伤高热则因脏腑功能失调、阴阳气血亏虚为基本病机而导致发热。 概 述 外感高热初起多有恶寒、壮热、头痛、身疼、咳嗽、苔薄、脉浮等肺卫表证;继而出现由表入里等传变之象。病位多在三阳经、卫气营血及其相关的脏腑。 概 述 内伤高热则多有相关脏腑虚损的表现在先,发热起病徐缓,病程较长,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热大多不伴恶寒,虚弱的症状明显,其病位根据原发脏腑病变而定,病性多属虚实夹杂。 概 述 外感高热有一定的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和地域性,相当于西医学所指的感染性发热;内伤发热的流行病学则取决于原发疾病的性质,相当于西医学所指的非感染性发热。 病因病理 一、病因 一般可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大类。 病因病理 一、病因 ㈠ 感染性发热 各种病原体如病毒、肺炎支原体、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感染,均可致发热。 病因病理 一、病因 ㈡ 非感染性发热 1、无菌性坏死性物质吸收 ① 机械性、物理性或化学性损害,如大手术后组织损伤内出血、大面积烧伤等; 病因病理 一、病因 ㈡ 非感染性发热 1、无菌性坏死性物质吸收 ② 因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而引起的心肌、肺、脾等内脏梗塞或肢体坏死; 病因病理 一、病因 ㈡ 非感染性发热 1、无菌性坏死性物质吸收 ③ 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如癌、白血病、淋巴瘤、溶血反应等。 病因病理 一、病因 ㈡ 非感染性发热 2、抗原-抗体反应 如风湿热、血清病、药物热、结缔组织病等。 病因病理 一、病因 ㈡ 非感染性发热 3、内分泌与代谢障碍 可引起产热过多或散热过少而导致发热,如甲状腺危象、重度失水。 病因病理 一、病因 ㈡ 非感染性发热 4、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 ① 物理性如中暑 ② 化学性如重度安眠药中毒 ③ 机械性如脑出血、硬膜下出血、颅骨骨折等。 病因病理 二、发病机理 1、致热原性发热 ① 外源性致热原:如细菌内毒素,大多是指多糖类,其分子量大,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病因病理 二、发病机理 1、致热原性发热 ② 内源性致热原:又称白细胞致热源,如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和干扰素等 病因病理 二、发病机理 2、非致热原性发热 ① 体温调节中枢受损(如脑外伤、出血) ② 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甲亢) ③ 引起散热减少疾病(广泛皮肤病) 病因病理 三、中医病因病机 ㈠ 外感高热 外感高热以卒感时邪为致病因素:卫气虚弱、卫外失固为发病之内因,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正交争”为发病的根本病机。 1、时疫病邪 2、风寒之邪 3、湿热邪毒 病因病理 ㈡ 内伤高热 内伤高热以内伤、脏腑虚损为病因。病机系气血阴精亏虚,脏腑功能失调或虚损。病性多属虚证或虚实夹杂证。 1、阴精亏虚 2、中气不足 3、血虚失养 4、肝经郁热 5、瘀血阻滞 6、痰湿、食积内停 临床表现 由于高热是见于许多疾病的急性症状之一,因而临床诊断需根据病史、发热特点及规律、体征、伴随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等,并结合临床各种疾病的特点来综合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临床表现 ㈠ 病 史 应注意病人的流行病学资料和既往病史。 1、地区性 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黑热病、血吸虫病、疟疾、森林脑炎等疾病所致高热。 临床表现 ㈠ 病 史 2、发病季节 冬、春季常见呼吸道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夏、秋季常见胃肠道传染病如伤寒、细菌性痢疾等。与蚊子活动有关的疾病有乙型脑炎、登革热、疟疾等。 临床表现 ㈠ 病 史 3、接触史 钩端螺旋体病、急性血吸虫病有疫水接触史;鼠咬热、狂犬病有被易感动物咬伤或抓伤史;回归热、斑疹伤寒病人身上发现虱子;细菌性痢疾有不洁饮食史;布氏杆菌病、炭疽病与职业(畜牧、屠宰、皮毛业)有关。 临床表现 ㈠ 病 史 4、过去病史 曾患过麻疹、猩红热、伤寒、水痘等病,再次发病的可能性甚少。 临床表现 ㈡ 发热特点与规律 1、起病快慢 起病较急,体温在几小时内达39℃~40℃或以上,多见于大叶性肺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起病缓慢,体温于数日内缓慢上升达高峰,多见于伤寒、结核病等。 临床表现 ㈡ 发热特点与规律 2、热型 临床所见高热的热型有以下几种: ① 稽留热,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粟粒性肺结核等。 ② 弛张热,见于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疾患等。 临床表现 ㈡ 发热特点与规律 2、热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