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辨证科技总论资料.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1、相互区别 科学基本上可认为属于“学”或“道”之类的“形而上”范畴, 技术可认为属于“术”或“器”之类的“形而下”范畴。 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1、从对象上看,自然科学以自在的自然物为研究对象,而技术面对的则是自为的或拟想的人造物。 2、从目的上看,科学以求真为目的,其意趣在于探索和认识自然;技术以应用厚生为归宿,其意图在于利用和改造自然。 3、 从取向上看,科学是好奇取向的(curiosity-oriented),与社会现实关系疏远;技术是任务取向的(mission-oriented),与社会现实关系密切。 4、 从过程上看,科学发现的目标常常不甚明了,摸索性很强,偶然性较多;技术发明的目标往往事先就十分明确,有的放矢,偶然性较少。 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5、从问题上看,科学需要了解“是什么”(what)和“为什么”(why),而技术面对的问题则是“做什么”(do what)和“如何做”(how do)。 6、从方法上看,科学主要运用实验推理、归纳演绎诸方法,而技术多用调查设计、试验修正等方法。 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7、 从结果上看,科学研究所得的最终结果是某种理论或知识体系,技术活动所得的重要结果是某种程序或人工器物 8、从评价上看,对科学的评价是是非正误,以真理为准绳;对技术的评价是利弊得失,以功利为尺度。 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9、 从价值上看,科学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价值中立(value-neutrality)的,或者说本身仅蕴涵少量的价值成分;而技术处处渗透价值,时时体现价值,与价值有不解之缘。 10、从规范上看,科学的规范是所谓的 普遍性(universalism)、 公有性(communism)、 无功利性(disinterestedness)、 有条理的怀疑主义(organizedseepticism) 技术的规范与此大相径庭,它以获取经济效益和物质利益为旨归,其特质是事前多保密,事后有专利。 当人们把科学混同于技术,时时处处用技术的规范要求科学时,那么受害的不仅仅是科学,更是我们生来就有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上帝给予人类最珍贵的礼物——内心的自由。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要冒昧地坦言:科学的过度技术化或盲目地追求大科学,是科学异化的一种表现,是扼杀科学自身和人的心灵自由的杀手 ——李醒民 2、相互联系 (随历史时期的不同而异) 古代 生产 技术 科学 现代 科学 技术 生产 今天 科学技术化 技术科学化 科学技术一体化 钱学森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 自然科学 数学科学 社会科学 技 术 科 学 工 程 科 学 自然辩证法 社会辩证法 (历史唯物) 3、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4、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作用 1、科学对技术创新的基础作用 2、技术对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3、科学与技术的一体化 科学与技术的一体化 科学技术化 服务于科研活动的辅助部分 技术科学、技术发展、技术应用 技术科学化 已有技术上升到技术科学,形成技术知识体系。 技术进步以科学进步为先导 科学技术连续体:科技高度一体化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实用技术 何祚庥院士 “四大恶人”与“反伪斗士”   在反对伪科学的历次战斗中,于光远、何祚庥、郭正谊、司马南4位专家曾被“那些对手”称为“四大恶人”。  [于光远]:“四大恶人”之首,伪科学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何祚庥]:自称一只“叮在马尾上的苍蝇”  [郭正谊]:面相、手相无法决定命运,星座只是一种新式迷信  [司马南]:世上本无“鬼”庸人自扰之  [方舟子]:自诩“揭穿皇帝新装的那个孩子” 百余学者申请科普法删除伪科学 何祚庥称很荒唐 “伪科学”一词常被提及,特别是在科技打假中作为维护正义的名称时时出现,而一些学者日前正在联名要求废除“伪科学”一词。一场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宋正海发起的“废除伪科学”学者签名活动刚刚结束。记者昨天获悉,该活动征集到150名学者的签名支持。这场签名在学界引起了激烈争论,它被何祚庥等院士认为“非常荒唐”。 宋正海 宋正海 今年68岁。1964年 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毕业后,分配至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所,曾任生物学地学史研究室主任、科技史综合研究中心主任。90年代后从事历史灾害学、海洋文化、天地生人综合等研究。1998年退休,保留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身份。 “八卦宇宙论”引发新论战 今年10月,一场法院审判让半个多世纪前的“八卦宇宙论”之争浮出水面。文

文档评论(0)

三哥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