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程设置及说明 课程内容 选择和编制课程内容的原则 (1)时代性 课程内容体现社会进步和当代科技发展; 反映各学科的发展趋势; 关注学生的经验 模块的设置 有利于解决学校科目设置相对稳定与现代科学迅猛发展的矛盾; 有利于学校充分利用教师、场地、设备等资源,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为学校有特色的发展创造条件; 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并能够及时调整,形成个性化的课程修习计划。 6. 课程实施与评价 (1)合理而有序地安排课程 高中三年以行政班为单位进行学生管理,开展教育活动; 为便于学校合理而灵活地安排课程,减少学生的并学科目,使其集中有效地学习,将每学期分两段安排课程,每段1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通常每个模块按周4学时安排,在一个学段内完成;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历史轨迹 * 发达与发展中国家的校本课程开发国际比较 三个历史发展时期: 1、兴盛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起始 70年代至80年代兴盛 2、回落时期:20世纪80年代末期之后 3、转型时期:20世纪90年代 地方分权机制下的校本课程开发 ——澳大利亚的经验 一、兴盛时期(20世纪60至70年代末) 下放课程权利、提高课程参与水平。 废除校外考试制度,倡导校本课程开发理念,学校、教师、家长等共同规划课程。联邦政府成立学校委员会、课程开发中心。 300所学校之多,4400项创新学校课程------ 二、衰退时期(80年代) 教育质量问题的评审,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财政支持------, 三、转型时期(90年代) 对三级教育机构(国家、地方、学校)的权利和责任的界定,实行三级合作管理------- 韩国:考虑学生的能力、个性、发展前途,使教育内容和方法多样化,确立可以使学生根据自身的个性和素质选择教学科目、能动地自律地学习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建立国民共同基本课程和以选修为主的课程体系” 。(第七次基础教育课程大纲,1997年12月) 法国:学校应该让学生获得某种共同文化,获得能力和知识的共同基石,帮助他们获得自治,成为现代社会警醒的公民;让学科的多样性在作为人的学生身上找到统一。(国民教育部:《为了21世纪的高中》,1998年) 德国:培养学生认识自己天赋和发展倾向、对自己未来发展作出正确选择的能力,发展学生参与社会民主建设的意识,使他们形成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巴伐利亚等州课程纲要草案,2000年) 印度:将教育与生活世界连接起来,将教育与工作世界相联系。(2000年11月印度政府:《全国课程框架》) 美国: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识的能力,让他们掌握先进而实用的技术,引导他们把今天的学习和明天的工作密切地联系起来,为今后独立的生活做准备。(伍德·威尔逊全国联谊基金会《高中学生年——国家的使命》2001年10月) 设计与技术 信息和交流技术 公民 综合学习 英国 法国 个体化帮助 公民-法律和社会教育 有指导的个人实践活动 信息科 综合学习时间 日本 英国高中生确定个人学习计划的步骤: 学校提供信息、咨询与指导; 学生初步形成个人学习计划; 在学习过程中调整学习计划; 形成相对稳定的个性化学习计划。 德国 学校把第12、13学级(相当我国高二、高三)划分为4个相对独立的学习阶段; 学生在每一学习阶段开始,根据学校开设的课程,制定个人的课程表; 不同的学生在相关学习领域形成自己的基础课程和特长课程。 美国80年代以来,用成长记录袋的方式评价学生在美国得到广泛应用与推广,它的主要特点是收集在学生身上发生过的有典型意义的行为和事实来真实地描绘学生发展的过程“图景”,弥补传统评价的不足。 思想品德的总体情况 学生的成绩、名次 学习能力、兴趣 出勤情况、课外活动情况 集体活动、服务活动 资格证书的获取情况 学科竞赛的成绩与获奖情况 韩国 “综合生活记录簿”中要记载: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含义: 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为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进行的适合学生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 (二)理念及其价值观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要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是一种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总结经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高清版)DB42∕T 2382-2025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安全应急规范》.docx VIP
- 消防基层指挥员如何做好初战控火指挥.pptx
- EN IEC 63118-1-2024 用于汽车启动、照明、点火(SLI)应用和辅助用途的12V 锂离⼦⼆次电池 第1部分:一般要求和测试方法中文版.pdf
- 《人工智能通识基础》全套教学课件.pptx
- AutomotiveSPICE_V4.0_中文版(最新版).pdf VIP
- 工程机械焊接结构图.ppt VIP
- 2025年宜昌当阳市招聘工会协理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pdf VIP
- 中职劳动教育教学课件专题四教学课件.pptx VIP
- 财务报表分析(第6版)全套PPT课件.pptx
- 双减课题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与结题报告.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