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精要.ppt

第三章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精要.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 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认为,以公元前500年为中心,公元前800年到前2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这一时期,世界的几大文明同时进入理性思维时期,出现了专门的知识圣贤。他们所创制的精神文化范式,决定其后各自民族的文化走向。这时形成的核心精神,在后来的几千年里不断复兴。那时的先哲们都创作出了包蕴该民族基本精神的文化元典,又称元典时代。 特征 1、出现专门的知识“圣贤”。 中国:孔子、老子、墨子等 印度:优波尼沙、佛陀等 波斯:琐罗亚士德等 巴勒斯坦:以利亚、以赛亚、耶利米、第二赛亚等 希腊:荷马、苏格拉底、柏拉图、修昔底德等 2、 “人类意识”首次觉醒 “人类的精神基础同时或独立地在中国、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和希腊开始奠定,而且直到今天人类仍然附着在这种基础上”人类其后的几千年文明发展历程,只不过是向轴心时代核心精神的不断“复兴”。 一、春秋战国之际的文化变革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是为东周。 前段因鲁史《春秋》记载而得名“春秋”(前770——前481) 后段因列国争战而称“战国”(前481——前221) 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折时期? 经济方面:由于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迅速提高,井田制瓦解,出现了封建制的生产方式,形成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出现了独立经营的手工业者和商人。 政治方面:周王室衰微,“征伐自诸侯”,世卿世禄制被军功制取代,……以分封制、宗法制为主要内容的奴隶社会政治制度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取代。 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旧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对人的重视在社会上普及开来,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人讲学开始,个人著书立说成为风气。适应各种政治派别的需要,出现了各种学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军事方面:诸侯国在争霸称雄的战争中推行改革,富国强兵,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长,促进了新旧体制的更替过程;大国在争霸战争中相互兼并,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加快了全国统一的步伐;推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礼崩乐坏 含义 指周代封建制度的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寓意社会制度和文化秩序遭遇重大变局,亟需内圣外王之人改进。礼仪崩溃,快乐到了极点就是悲伤。 表现 一是表现为旧礼制的废止,二是表现为礼制的下移,即使用者身份等级界限的打破。 一、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 1、“士”阶层的兴起和壮大。 2、相对宽松的社会政治环境。 3、兼并战争和商品经济使得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速度加快。 4、官学的衰落和私学的兴起。 三、先秦时代的区域文化 先秦时期最重要的地域文化有: 齐鲁文化:姜太公封齐侯;周公长子伯禽封于鲁。今都属山东。 三晋文化: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改名晋。 秦文化:陕西宝鸡、关中一带,受封最晚。 楚文化:长江中游,包括今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区,面积最大。 吴越文化:今浙江、江苏南部地区。 巴蜀文化:今四川、重庆地区。 齐鲁文化 一、周文化和东夷文化在接触过程中,造成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化体系:齐文化和鲁文化。 齐文化以东夷文化为主、以周文化为辅。经济上“重农”,又“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政治上,不尚“尊尊而亲亲”的宗法原则,而是“举贤而尚功”;文化上,主张宽松自由,兼容并包,“因其俗,简其礼”。最终成为一种合时俗,务实际,具有革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功利型文化传统。 鲁文化以周文化为主、以东夷文化为辅。经济上重农;政治上强调周的宗法制度,主张“尊尊而亲亲”;文化上,取“变其俗,革其礼”的方针,用周文化改造土著文化。鲁国得到的西周礼器文物典籍甚多,有“周礼尽在鲁”之说,鲁又有重礼的传统,所以孔子和儒家产生于鲁,乃势所必然。 鲁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仁义、尊传统、尚伦理、贵人和的道德型文化传统。 二、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史上,齐鲁文化曾产生巨大的作用和影响。 首先,齐鲁文化的出现,打破了镐京在文化上的垄断。古代文化中心由西而东转移。战国时期,齐国一直是东方的大国,统治者又重视文化发展,设立稷下学宫,“招致天下贤士”,成为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 战国以后,儒学更广泛的传播,促进了百家争鸣。仅在先秦时期,齐鲁地区就产生了管子、晏子、孙武、墨子、孟子、庄子、邹衍、孙膑、吴起等文化伟人。这在世界文明史上也是罕见的。反映了齐鲁文化是当时最先进的文化,齐鲁之地是当时中国文化最发达的地区。 其次,齐鲁文化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汉初崇尚的黄老之学来自齐鲁文化。齐鲁霸王之道,逐渐合成为“汉家制度”。刘向说,齐国尊贤先疏后亲,先义后仁也,此霸者之迹也。鲁国亲亲者先内后外,先仁后义也,此王者之迹也。故鲁有王迹者仁厚也

文档评论(0)

光光文挡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