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纺织品的抗紫外线整理
钱如山 朱传龙 顾娇 杨娜 耿佃东 丁颖*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服装学院,上海 201620)
摘要:从织物的纤维种类和结构对织物抗紫外性能的影响,综述了臭氧层被氟氯烷烃破坏的机理及对人体的伤害。综合分析目前织物抗紫外线整理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纳米抗紫外线是抗紫外整理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臭氧;织物;抗紫外;整理剂
中图分类号:TS195.2 文献标识码:A
Uvioresistant Finishing Agent for Textiles
QIAN Rushan,ZHU Chuanlong,GU Jiao,YANG Na,GENG Diandong,DING Ying
(College of Fashion,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shanghai 201620, China)
Abstract :The effect of fiber types and fabric structure on fabric anti UV properties are reviewed, the ozone layer destruction mechanism of Freon hydrocarbon and the harm to human body.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present fabric anti ultraviolet finishing exists, proposed nano anti UV is the research direction of anti ultraviolet finishing.
Key Words: ozone; textile; uvioresistant; finishing agent
*Corresponding author’s E-mail, tingying@sues.edu.cn
基金项目: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基金项目:超支化聚合物HBP-NH2在天然织物抗紫外整理上的应用研究(A-0502-13-01093 - 2013XS088)。
作者简介:钱如山(1992-)男,四川遂宁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服装学院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纺织与染整工程。
通信作者:丁颖(1964-)男,上海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服装学院教师,副教授(东华大学在职博士研究生)。长期从事纺织品的功能整理及纺织助剂的开发、研究与教学工作。
1801年物理学家发现
过量的紫外线特别会对皮肤造成严重的伤害。紫外线的波长愈短,对人类皮肤危害越大。短波紫外线可穿过真皮,中波则可进入真皮。过量的紫外线能使皮肤细胞中的DNA受损引起晒斑,产生色素沉着,如果表皮细胞DNA损伤增多,超过了其修复能力,会使皮肤致癌[2]。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舒适的享受的同时,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氟,氯化合物,使臭氧层遭到了日趋严重的破坏。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量增多,对人体的伤害也越来越严重。因此人体防护紫外线辐射的研究得到了重视,而服装是人体最有效的保护工具,所以对纺织品进行抗紫外线整理很有必要,防止紫外线对皮肤伤害的同时保持织物原有性能已成为纺织染整业的重要课题之一。(将引言部分进行了凝练,删去了原有的表格,用文字进行了表述。)
1 氟氯烷烃对臭氧层的破坏
关于臭氧层遭受破坏的原因有三种解释:早期的一种解释认为臭氧层空洞的出现是对流层的空气传输到平流层的臭氧中,稀释了臭氧,导致其变得稀薄;第二种解释认为是臭氧在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氮氧化合物;为众多学者接受的解释是由美国科学家莫里纳和罗兰德提出的,认为人工合成的一些含有氯和溴的化合物破坏了臭氧层,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氟氯碳化物(CFCs,俗称氟氯昂)和含溴化合物哈龙(halons),二人也因为这个重大发现共同获得了1995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臭氧是氧的同素异形体,绝大部分集中在地面上空20~40Km的平流层。研究发现,臭氧对紫外线的吸收发生在臭氧的不断形成与分解过程[4]:
O2+hv一2O(3P);
2O(3P)+2O2+M一2O2+2M;
3O2+hv一2O3;
而O3又被紫外线作用离解:
O3+hv 一O2+O(3P);
O3+O(3P)一2O2;
2O3+hv一3O2;[4]
而氟氯烷烃的高稳定性使得其可以在大气中停留很长的一段时间(如氟里昂12在大气中可以存留120年之久),容易扩散到大气层中的各个部分。氟氯烷烃在紫外线照射下分解出卤素原子,在平流层,这些分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桂皮醛在常用溶剂中稳定性考察—.PDF VIP
- 党群部笔试题目及答案解析.doc VIP
- 党群办公室笔试题目及答案.doc VIP
- 党群部笔试题目及答案.doc VIP
- (2025)党群部笔试题目与答案.docx VIP
- ASTM E1820-24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Measurement of Fracture Toughness 断裂韧性测量的标准试验方法.pdf
- 雷克萨斯-Lexus LS-产品使用说明书-LS460L-USF46L-AEZGHC5-LS460LOM50E87C-1509.pdf VIP
- 2014最好的十个企业即时通讯软件排名 .doc VIP
- 2025届职教高考语文复习学习任务3-1科学类文本阅读课件(共95张PPT)(广东省).ppt VIP
- 工段长述职发言稿.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