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组间比较到个体内比较的回归要点.doc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组间比较到个体内比较的回归: 重构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论 徐晓东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 [摘要]本文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从平均数和变异性等观点的视角出发,分析组间比较方法论在应用到教育领域时所产生的种种局限和误用以及给教育实践带来的危害,由此而引出与之相对立的个体内比较法作为替代方案的探讨。在组间比较与个体内比较诸特征比较的基础上,著者主张改良后的个体内比较是一种有效方法论。基于此,提出基于个体内比较方法论的准实验设计的多种模式。最后对在教育技术学研究中如何权衡“统计的可信性”与“现实的有效性”为读者提供有意义的建议。 [关键词]组间比较;个体内比较;研究方法论;教育技术学平均数;变异性;个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0-057 [文献标识码] A 一、教育技术学研究中组间比较方法的由来 教育和社会领域的基础研究,常常是以该领域全般的整体效果为目标,通过统计描述和推断以及严格控制的程序,建立一个普遍性的结论,虽然这种做法的结果容易忽视个体或情境的特殊性而导致现实有效性的问题,但该方法在研究上的“高效低成本”的有利性,使得它在教育的各个领域中始终受到推崇,尤其在教育技术学领域,由于受研究目标的导引,至今仍有着广泛的需求。比如,根据众多学者的分析与归纳,[1]教育技术学研究被分为三类,即基础研究、开发研究、应用研究。其中,基础研究包括:基础性技术学知识的归纳、数学与符号建模、教育现象的因素分析、测量及其分析技术开发;开发研究包括:面向问题解决的系统和工具开发、面向模式实证的系统开发、原创性工具和系统开发;应用研究包括:开发的新工具、系统、软件的适用和评价、教育技术学取向的教学实践研究、教育技术学取向的教学资源和课程开发。这中间,开发与应用研究都存在着其效果检验这一环节,而作为新开发的教育技术产品效果验证以及应用效果检验,教育技术学者们普遍认为,最有力的范式就是大规模的“组间比较法”。所谓组间比较法是指,为了研究某种干预(如新的教授或学习方法)是否会产生特定的效果,将复数的不同被试分派到不同的条件中,由此构成不同条件的组,通常称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并对实验组施加干预,而控制组则不施加该干预,在此基础上,对实验组和控制组之间的平均数进行差异显著性统计检验。如果是两个以上组进行比较,就要将组间平均数的差与组内变异性①相比较,并根据是否显著地大于组内差异来判断干预是否有效。这种利用了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以及严格的控制程序所开展的比较研究,是自然科学(客观的、定量的)研究方法论的典范。比如,在教育领域(或心理学领域)一些因果关系并非绝对,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概率性的,存在着很大概然性,因此,在分析组间比较所看到的差异时,我们必须推断这一差异是否是偶然造成 的,因此,需要采用(比较临界值等)统计的手法进行判断。还有,为了能够将一所学校或一个班级实验得到的数据,超越该特定学校或特定班级,在更为广泛领域应用,我们需要利用统计推断技术从样本来推断总体的情况,由此使得由一所学校或班级得到结论更具有普遍性和广泛应用性。上述这些做法正是科学的终极目标。正因如此,“组间比较法”才成为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所广泛推崇的科学方法论。然而,当我们将源自于自然科学领域的组间比较方法论应用到教育领域时,由于一些固有问题没有得 到解决,如适用条件和教育情境相冲突问题,或者使用者在不了解这些问题情况下而造成的误用等问题,都使得该方法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效果大打折扣,结果并非如我们所期待的那样科学而有效。为了消除误用,并尝试寻找一种有效的替代方案,给使用者提供一种合理建议,本论文将在已有研究基础上,[2][3][4][5][6][7]对组间比较方法论在教育技术领域应用中所产生的问题进行整理,同时借此提出促进其改良的建议与方案。 ①所谓的变异性(variability)是指,一组分数对其平均数的离散程度。就本文中所指,就是一个特定群体中数量分布,如身高、各种智能、理解能力、数学成绩等,这些都是固有的变异不能用一个值来表示,我们仅能在一定精确范围内进行描述(如平均值、标准差、方差)。 二、教育领域中组间比较法的局限与误用 (一)教育的伦理道德问题 如上所述,教育技术学研究的目的之一是解决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对存在迷思概念的学生提供概念转变技术支持或个别指导。如果我们采用组间比较法来检验新方法的效果,势必要设置控制组,如果对分派到控制组的一些有迷思概念的学生不作任何概念转变的干预,这种做法有失教育公平性,违背教育伦理与道德。与此相似的还有一些属于误用的例子。如,比较新旧方法效果的实验中,在采用新方法一组中有更多更好的教与学资源,而控制组中则没有;实验组接受更为体贴的关怀、待遇,而控制组也没有;实验组接受新方法而控制组没有接

文档评论(0)

文档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