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师说】高考历史(新课标)一轮全程复习构想课时训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解析.doc

【师说】高考历史(新课标)一轮全程复习构想课时训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解析.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时训练20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有学者认为,中国服饰逐渐丧失民族特点并趋于洋化的重大转型时期是在清末民初。造成这种变化的最根本原因是 (  ) A.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加剧 B.西式服装的传入和流行 C.国内政治形势的巨大变化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解析:A形容清末可以,民初不适合,故排除;B只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C符合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特点,清王朝的覆灭,中华民国的建立为中国服饰变化提供了契机和内因。D与题干关联不大。 答案:C 2.19世纪末,中国部分地区“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名洋灯,火锅名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炳烛里谈》)这一记载主要说明了 (  ) A.当时西方国家对华以商品输出为主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遭受沉重打击 C.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部分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发生变化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一些中国人对“洋货”的使用和推崇,这反映了部分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发生变化。A与史实不符,当时西方国家对华以资本输出为主。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C与史实不符,19世纪中期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选D。 答案:D 3.《民国乌青镇志》卷19《风俗》载:“间有先由男女同意,始行请示父母,互换饰物,再挽冰人(指媒人)行传经纳采之礼。”这说明当时乌青镇(  ) A.自由恋爱成为时尚 B.仍然遵循传统的习俗 C.市民生活新旧交织 D.民众普遍接受新生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由材料中“间有先由男女同意”可以看出是新式习俗;材料中“再挽冰人(指媒人)行传经纳采之礼”是指旧式的习俗,因此材料体现了民国时期市民生活新旧交织的现象。 答案:C 4.1928年的《长寿县志》载:村落农民祠祭“拜跪无节,衣冠不肃,等于儿戏,甚者祠堂有款不妨虚糜,强者借以自肥,黠者分其余润,愚懦者每年幸叨一饱,已无他望”。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 A.乡村百姓思想开始解放 B.民主革命进程影响乡村习俗 C.乡村传统文化渐趋失落 D.近代社会生活新旧并存特点 解析:本题主要描述的是中国乡村传统文化的改变,首先,祠祭属于乡村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次从题干中可以看到“拜跪无节,衣冠不肃,等于儿戏”,表明农民祠祭已经不再像以前那么严谨,祠堂的作用也已经与之前相比发生了改变(强者借以自肥,黠者分其余润,愚懦者每年幸叨一饱,已无他望)。题干不能明确表现思想的解放,排除A。B民主革命进程在1928年前后的社会实际中没有体现。D题干中没有体现“新”。所以选C。 答案:C 5.“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汽车工业是以载货车为主,对轿车缺乏应有的重视,这使得我国的轿车工业技术水平长期处于极为幼稚的状态。”但有人认为其实当时的汽车工业结构是与当时我国的国情基本适应的。与之适应的国情主要是(  ) A.我国汽车工业技术落后 B.我国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C.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 D.我国基本是一个农业国家 解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比较低,无力购买轿车,社会需求量很小。 答案:C 6.《上海社会现象》记载:“自脚踏车风行沪地,初唯一二矫健男子取其便捷,互相乘坐,近则闺阁中人,亦有酷喜乘此者。每当那个马路人迹略稀之地,时有女郎三五,试车飞行,燕掠莺梢,钗飞鬓颤,颇堪入画。”从这段材料不能得出的信息是(  ) A.西方文明冲击了国人传统观念 B.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 C.男尊女卑的旧观念已经消除 D.近代上海女性追求时尚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工具的进步,意在考查考生获取、解读信息,调用知识的能力。材料反映了骑自行车成为时髦男女对时尚的一种追求,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说明男尊女卑的旧观念已经消除,C符合题意。 答案:C 7.近代一些道学之士在讽刺某些“僭越之人”时说,“体制之不谙,礼节之不闻……更不知冠裳为何物,妄人妄服,求欲列于缙绅之间”。对这一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这是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表现 B.盲目崇洋,讲究虚荣 C.等级观念受到冲击 D.顽固势力对等级秩序极力维护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观念、习俗的变化,意在考查考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的“道学之士”指的是顽固势力,通过他们的讥讽可得出A、C、D中的结论,而B项则体现不出。 答案:B 8.20世纪60年代末,灰、绿、蓝成了中国服装的主色调,肥、大、宽成了中国人服装的基本式样,军装和“干部服”盛行,这反映出(  ) A.国人追求舒适的生活方式 B.国家贫穷落后 C.“左”倾思想盛行 D.当时的世界时尚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物质和习俗的变迁,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由题干信息“20世纪60年代末”“军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四娘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