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说“木叶”》教学设计
北京十中 牟海玲 2012、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树叶”和“木叶”、“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概括“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1.锻炼学生提取课文关键信息的能力、总结归纳分析的能力;
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课文,提取关键信息,、诗歌语言的特点;
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歌中的同类现象。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探究法、分析与归纳等方法相结合。教学手段:多媒体给注音 A.袅袅( ) 橘颂( ) 灼灼( ) 皋( ) 恽( )寒砧( )B.征( ) 庾( ) 窸窣( )( )迢远( ) 涔阳( )C.翩( ) 荃( ) 干燥( ) 万应锭( )桅杆( )
(2)把文中涉及的诗歌名句摘抄到积累本上,并通过查阅资料理解诗句的含义。
(3)思考这篇文章主要说了些什么?怎么说的?
2、作家简介
林庚(1910---2006),著名学者、诗人。早年以诗闻名于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祖缃并称为“清华三才子”。北大中国文学史教研室和中国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专于中国文学史,尤其擅长于楚辞、唐诗研究,并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统一起来。
主要著作:诗集《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问路集》等;古典文学专著《中国文学简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空间的驰想》等。
林庚对陈子昂、李白等具有浪漫风格的初唐诗人及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巅峰——盛唐诗歌情有独钟。他的专著《诗人李白》和《盛唐气象》凭着诗人特有的艺术感悟,用诗一般的语言对盛唐时代的诗歌风貌做了十分精彩的阐述。他认为,盛唐诗体现了一种“开朗的、解放的”“实是以少年人的心情”作为骨干的“少年精神”,这种精神,充满了“青春的气息”“乐观的奔放的旋律”。“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是林庚对盛唐诗歌所做出的极为传神的概括,抓住了盛唐诗歌的精髓,是不同反响的创见。其研究成果汇集在《唐诗综论》里。
3、疏通文中引用的诗句,交流预习成果(见学案)
4、阅读课文,梳理文章思路
(1)文题为《说“木叶”》, 作者是怎样围绕“木叶”展开说理的?(弄清作者的思路和他所采用的方法)
明确:
第1段:列举诗句,引出议论话题——“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第2段:例举古诗中用“树”“叶”“木叶”而不用“树叶”的情况 (现象)
第3段:提出为什么用“木” (质疑)
第4段:介绍“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第5段:说明为什么“木”会有这一特征 (解疑)
第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第7段:小结——概念相去无几的词语,艺术形象几乎是一字千里。 (总结)
所以,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如下图所示:
④⑤
① ②③ ④⑤⑥
⑥
(2)讨论: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 “说‘木叶’” ,若改为 “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你以为如何?
明确: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 “说‘木叶’” ,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3)总结说理议论方法:作者按照逻辑顺序,逐层深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且运用大量实例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借“木叶”的形象,深入浅出地说明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将深奥的文学理论说得通俗明白。
六、布置作业:
预习课文,完成学案
第二课时
导入
还记得杜甫的《登高》吗?我们一起来背一下,(师生共同背诵),其中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为什么用木而不用“叶”?(学生讨论,教师不给出答案,激发学生从文中寻找答案的兴趣)我们来看林庚是怎么说的。(板书题目)
教学流程
(一)迅速浏览一至三自然段,找出作者在阅读古代诗词时发现的三个问题。
一、为什么诗词中多见“树”或“叶”而很少见“树叶”;
二、为什么诗歌中多见“木叶”而不见“树叶”;
三、为何“无边落木萧萧下,不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