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0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内容提要 第一节 变态心理学概述 第二节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 第三节 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 第四节 常见精神障碍 第五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 第六节 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 第七节 关于健康心理学 第八节 压力与健康 第一节 变态心理学概述 第一单元 变态心理学的对象 第二单元 学科简史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人的心理也不例外。 正常心理 异常心理 器质性损害 功能性障碍(精神障碍)——精神病 第一单元 变态心理学的对象 1.变态心理学:是一门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2.与精神病学的区别: 变态心理学重点研究异常心理的发生原因与表现特征。 精神病学重点研究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第二单元 学科简史 一、对心理异常现象的早期关注 公元前400年,希波克拉底提出“体液学说”,认为心理异常是因为有害体液流入大脑所致。 公元5世纪-7世纪,宗教思想占绝对优势,心理异常被认为是“魔鬼附体”。 17世纪初文艺复兴,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再一次把心理异常和大脑功能联系起来。 17世纪中叶开始,神经科学进一步发展,1861年,布罗卡发现语言中枢。心理与脑的关系进一步明朗。 19世纪末-20世纪初,唯物主义的思想占据上风。 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 (一)精神分析理论的解释 (二)行为主义的解释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 Freud 生平 1856年5月6日出生于摩拉维亚,4岁时随家迁居维也纳。 1873年入维也纳医学院学习,1881年博士毕业开始行医。 1886年开设私人诊所,专门治疗神经症。 1939年9月23日去世。享年83岁。 经典著作 《癔病研究》 (1895) 《梦的解释》 (1900) 《性欲三论》 (1905) 《论无意识》 (1915) 《自我与本我》 (1923) 《焦虑问题》 (1926) 《自我和防御机制》 (1936) (一)??心理结构理论: 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三大部分。 意识(consciousness) 前意识(preconsciousness) 无意识(unconsciousness) (表面遗忘,实际在积蓄能量) ↑↓ =======心理冲突=======心理异常 (早年较大的生活事件和创伤) (五)心理防御机制 是指个体处在挫折与冲突的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恢复情绪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 常见心理防御机制的表现: 1.否认(denial) 拒绝接受不愉快的现实以达到保护自我,减轻心理压力的作用。是一种比较原始和简单的心理防御。 2.退行(regression) 也称退化。指受到严重挫折时放弃习惯化的成熟应对策略而使用早期幼稚的不成熟的方式应对挫折情境。 3.幻想(fantasy) 指通过想象去满足受到挫折后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心理。 4.转移(displacement) 一个人因限于理智或社会的制约,将对某一对象的情绪、欲望或态度,在潜意识中转移到另一个可替代的对象身上。 5.合理化(rationalization) 又称文饰作用,是指一个人遭受挫折或无法达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时,采用各种“合理的理由”为自己辩解,以原谅自己而摆脱痛苦。 两种表现形式:酸葡萄机制,甜柠檬机制 6.反向(reaction) 由于社会道德或行为规范的制约,将潜意识中某种不能直接表达的欲望和冲动,以完全相反的方式表现出来。 7.升华(sublimation) 将潜意识中某种不能直接表达、不为社会所认同的动机、欲望和行为,转化为建设性的活动,将低层次的需要和行为上升到高层次的需要和行为。 8.幽默(humor) 幽默是一种积极的、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 9.潜抑(repression) 最基本的心理防御机制,是把不能被意识所接受的那些具有威胁性的冲动、欲望、情感体验等抑制到潜意识领域,以保持心境的安宁。 “心因性遗忘” 10.转换(conversion) 指将内心冲突或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