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临床输血过程的决策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输血科 王勇军 现代输血是在1900年奥地利维也纳血清学家Landsteiner(当时维也纳大学的助教)发现ABO血型以后才得以发展。 Acrrel和Otternberg亦有贡献 抗凝剂、保存技术的发展,才得以比较顺利的进行输血。 输血作为一种特殊的治疗方法,在临床各科的应用越来越广,它不仅用于严重外伤和失血性休可克的抢救,手术休克的预防;各类贫血、各种因血小板及各种凝血因子异常引起的出、凝血疾病治疗等传统的适应症,还在改善肾移植的存活率,治疗特发性(ITP)和血栓性(TTP)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和原因不明的习惯流产等诸多方面,也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有的已成为标准的治疗方法。 综上所述,输血在临床上已显示其重要性,它的许多作用是其它治疗方法所不能替代的。 临床用血的常见误区 误用安全输血概念 过度输血 不需要的输血 搭配输血 安慰性输血 营养性输血 扩大急诊输血范围 扰乱了用血计划 破坏了临床用血规范和程序 使临床用血更加紧张,引发一些矛盾和纠纷 缺乏用血评价 用血前评价 用血中评价 用血后评估 输血带来难以预计的风险 一、输血相关传染病 现代输血是历史上最安全的时期 但输血从来就不是安全的。 输血相关传染病 病毒 :肝炎病毒:A、B、C、D、E、G、SENV。 其他:HIV、HTLV、EBV、B19、HHV-8等。 细菌 :在采血皮肤穿刺时细菌仍有可能污染血液。 献血者献血时处于菌血症状态。 血小板制品需在室温保存,细菌污染的危险相 对较高。 螺旋体 :主要是梅毒螺旋体 。 原虫 :主要是疟原虫。目前没有常规的血液筛选检测 方法,主要通过排除流行区人群的方法预防输 血传播疟疾。 窗 口 期 二、输血不良反应 定义: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征。最常见的是输血免疫反应。 国外综合报告输血反应的发生率为2%-10%(不含输血传染播疾病)。 国内报导不一,希望大家观察、收集。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 1)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2)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3)非溶血性发热输血反应 4)过敏反应 5)细菌污染 6)输血后紫癜 7)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 8)非免疫性的输血并发症 1)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病人出现寒战、高热、腰部疼痛、面色发红、胸闷、头胀,尿呈酱油色或葡萄酒色,在全麻状况下,手术视野过度渗血或出血不止、发生原因不明的血压下降均应考虑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可能。 多由ABO血型不合引起(IgM抗体)。 处理:立即停止输血,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呼吸、心跳、体温,防止肾衰及DIC。 2)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在输血后的24小时至7天内,出现无法解释的发热及Hb下降,应高度重视。 如有黄疸、血浆游离胆红素升高、血涂片发现大量球形红细胞、直抗阳性可确诊。 原因:多由不规则抗体引起(IgG),溶血程度与抗体效价和输入的红细胞量成正比,多数人有输血史、孕产史。 3)非溶血性发热输血反应 较常见,一般表现为畏寒、发热、寒战、出汗,体温可达38-41 度,与输血开始后15分至2小时发生,有些病人可有恶心、呕吐、面红、心悸等症状,持续30分至数小时结束。一般不会引起血压的变化。 通常由白细胞抗体或热原引起,多次输血或孕产史都可产生白细胞抗体。 预防: 采、输血器具和制剂应无致热原;采血和输血应无菌操作。 输用少白细胞的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多次输血或孕产史病人输血使用白细胞过滤器输血。 4)过敏反应 输血中或输血后病人出现皮肤瘙痒或荨麻疹是过敏反应。 轻度:皮肤痕痒、红斑、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面部居多)及关节痛。 重度:支气管痉挛、喉头水肿、甚至过敏性休克。 主要由血浆抗体引起(IgA、IgE)。 预防:使用洗涤红细胞。 5)细菌污染 在输少量血后病人立即出现寒战、高热、面色发红、呼吸困难等症状,在全麻状况下可能只有创面渗血、血压下降等表现。亦可出现血红蛋白尿,与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相似。 多由G—菌、嗜冷菌(假单胞菌)引起。 预防:取血、输注前血液不可在室温放置太久。输血前仔细检查血袋包装有无破损、血液外观有无颜色异常及气泡、溶血。 处理:立即停止输血,给患者使用大剂量、强效、广谱抗菌素(至少2-3种联合),确定菌种后,再用相应抗菌素,同时防止肾衰及DIC。 6)输血后紫癜 输血后约一周发生全身性紫癜和血小板减少。 由血小板抗体引起。 多为妇女发生,可能为妊娠及以前输血免疫所致。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发病 5~10天后恢复。 7)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 一、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与下列因素有关: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