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毅仁家族的百年兴衰解析.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民族资本家的风雨飘摇 1986年,被美国《幸福》半月刊评为世界50名知名企业家之一,是建国后,国内跻身世界知名企业家行列的第一人。 在一百年中这个家庭经历了从晚清、民国、抗战、解放、“文革”,直至改革开放的全部历史震荡 。。。。。。 * 山大(威海)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说:“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就只有他们一家。” 面粉大王、棉纱大王、红色资本家、中国首富。 毛泽东一生唯一视察过一家私人 工厂,那就是荣氏的上海申新九厂。 1986年6月,荣氏家族分布与世界各地的四百多名亲属连同国内的一百多人在北京大团聚,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亲自会见荣氏亲属,并发表讲话。邓小平会见一个家族中如此众多的客人也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 荣毅仁的祖父荣熙泰很小的时候就进入铁匠铺当学徒,成年后在外给人当账房先生、当师爷,勉强养家糊口。 由于家境贫寒,荣熙泰的长子荣宗敬在14岁时就不得不离开学堂,到上海南市区一家铁锚厂当起了学徒。 三年后,15岁的荣德生乘着小木船从闭塞的无锡郊区摇进了喧闹的大上海。 几年后他们和父亲一起在上海鸿升码头开一个名叫广生的钱庄。经营上的稳妥再加上从不投机倒把,两年不到,荣氏兄弟便掘得了有生以来的第一桶金。 期间,荣德生南下广东呆了一年,广东人思想活跃,敢于开拓,善于经营,使荣德生大受启发。他发现,从外国进口物资中,面粉的量是最大的,尤其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销路非常好 荣德生看出了面粉行业的商机,当他把这一想法告诉荣宗敬时,兄弟俩一拍即合。20世纪的第一个年头,荣氏家族事业迈出了其决定性的一步。 从1914年至1922年8年间,荣家的面粉产业发展迅速,其产量占到当时全国面粉总产量的29%。这种高速度不仅在中国绝无仅有,在世界产业史上也非常罕见。到抗战前,荣家的面粉厂已飙升到14家,另外还衍生出了9家纺织厂。 一战期间,福新面粉厂获得厚利,企业不断扩充。到1922年,荣氏家庭拥有面粉厂12家,产量占全国民族面粉企业的1/3左右,被称为“面粉大王” 1927年,荣氏企业有了新发展。到1931年底,发展到9个规模较大的纺织厂,申新纺织系统成为旧中国规模最大的民族棉纺织业资本集团。获得“面粉大王”称号之后,又获得“棉纱大王”的称号。 1902年3月,保兴面粉厂建成投产,这个小厂的诞生标志着荣氏兄弟开创近代工业的开始,奠定了荣氏兄弟“面粉大王”事业的基础 饱受压迫 新生事物的出现,总是会受到旧势力的阻挠的。当地的一些土豪劣绅,因为荣德生没有请客送礼款待他们,所以心怀不满,竟纠集起来,向县衙门告了一状,说荣德生私占公有土地,破坏地方安定;又说工厂的烟囱正对着城内的大成殿和学宫,破坏了风水,今后无锡人就不能考状元做大官了!当时还是清朝,县大爷也是个糊涂虫,居然下了一道命令,勒令工厂停建,迁往别处。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面粉厂还是发展起来了。 随着“一战”结束,帝国主义势力又卷土重来,加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中国的民族工业遭受沉重打击。 到1936年,荣氏公司负债累累。国民政府实业部企图将企业据为己有未逞。宋子文也企图利用债权吞食申新企业我们借助实业界同仁以及社会舆论的帮助,挣脱了宋子文设下的圈套。企业虽然保存了下来,但债台高筑,各厂仅勉强维持生产。 官僚资本加强了对民族工业的控制,使得企业发展陷入困境。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荣氏企业遭到空前的浩劫,其中如申新八厂、茂新一厂在战火中化为一片废墟。8年抗战中,约有1/3的纱锭、一半以上的布机及1/5的粉磨均被破坏毁损,幸存下来的机器和设备,也大都被“军管”劫夺。留居上海的荣宗敬目睹手创的事业被毁于一旦,精神上受了严重创伤,1938年2月,荣宗敬郁积成疾,撒手离世。 抗战胜利后,荣德生想通过国民政府向日本索取荣家企业在战争中的损失赔偿,同时还想通过得到国民政府的帮助来发展荣家企业。 1946年荣德生遭绑架,荣家为救他竟被上海国民党当局敲诈了60多万美元。企业发展陷入困境,荣德生对国民党政府的幻想完全破灭了。 1949年,国民党政权倒台前夕,荣氏家族内部出现了大震荡,这一年也是个分水岭,荣家由此走向低潮。国民政府在前一年推行币值改革和限价政策,不久就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上海经济渐趋瘫痪。 上海产业界于是纷纷迁资海外,寻求新出路。1948年11月,荣宗敬的长子荣鸿元因套购外汇被国民党政府判处缓刑,后交了100万美元才算了结,情绪一度陷入低潮,不久就将鸿丰二厂纱机及设备售与大安纱厂,他则去香港另设大元纱厂,最后远走巴西,1990年客死他乡。其弟荣鸿三、荣鸿庆和荣德生之子荣尔仁、荣研仁等也先后离开上海。 资金的外流,致使留在内地的荣氏企业元气大伤。这让荣德生气愤不已,“生平未尝为非作恶,焉用逃往国外?”在最后关头,

文档评论(0)

w554443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