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九章 鸦片战争后的清代教育 (1840-1911年) 第一节 中国教育变革的萌动 一、晚清教育的空疏腐朽 中国封建教育绵延两千多年,其间虽有发展和改良,但总体宗旨和模式没有本质的变化,即一直隶属于封建政治,以儒家经典(《五经》和后来的《四书》)为主体教学内容,培养恪守封建伦理纲常和通晓儒家经学的士大夫阶层,作为统治阶级的后备力量,并通过选士制度(隋唐以后为科举制度)从中选拔充任政府官员。明清时科举已与学校教育紧密衔接,只有府、州、县学的生员(俗称“秀才”)才有获准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而通过科举作官又是士人唯一的前途和学习目的,于是学校完全成为科举的附庸和预备场所,除少数坚持钻研学问的私学和书院外,整个教育界完全为应试教育所支配。 科举考试的主要形式──八股文,本来就有呆板僵化、脱离实际的弊病,又历行数百年无变化。到后来,可以说能出的题目、能作的文章基本殆尽,只能是重复陈词滥调而已。清代统治者实行思想专制。将程朱理学奉为儒学正宗,力图使人们“存天理,灭人欲”,服服贴贴接受统治。并将《圣谕广训》之类的教条颁布天下各学,勒令学生必读。在大兴文字狱的高压政策下,一些学者推崇考据之风,沉湎于故纸堆中。总之,此时的学术和教育已完全脱离现实,沦入空疏腐朽的处境。 传统教育的空疏腐朽早已有之,教育界人士对它的批判也是不绝于耳,只是由于它适应封建专制制度的需要,中国社会又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所以能一直延续下来。到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尤其展示了西方“坚船利炮”的军事优势,而这种军事优势又是建立在先进的科技和工业生产基础上的。在挨打认输后,痛定思痛,必然要反思自己的落后之处,可以说鸦片战争是我们民族反思的一个起点。最初是在军事技术上,进而就会联系到生产、技术、政治、文化等方面,而这诸多方面归根到底都是要由人来运作的,又必然将落后的原因归结到人的素质上。于是在痛感旧教育空疏无用的同时,还意识到自己闭塞狭隘。近代教育改革的思想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萌发起来的。 二、龚自珍的反思和变革主张 龚自珍(1792-1841年),号定庵,浙江仁和(今属杭州)人,著名学者段玉裁的外孙。他学术功底深厚,文思敏捷,但因好发独到之见,难为世间俗见所容,应科举屡遭挫折,直到38岁才勉强考中进士,仅在内阁中书任职,最终还是被排挤辞官回家,晚年曾执教丹阳书院和杭州紫阳书院。魏源说他晚年尤好西方之书,自谓造诣深微。著作有自刻本《定庵文集》,此外散佚之作甚多。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指出“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与有功焉。光绪间所谓新学家者,大率人人皆经过崇拜龚氏之一时期。”所以学术界将他作为近代学术思想的开启者。 龚自珍察觉到当时的清王朝危机四伏,正处于“日之将夕,悲风骤至”的“昏时”,将其形容为“痹劳之症”、“将萎之华”。他认为衰落的根源在吏治腐败,即使是负有发展学术、纠正世风之责的所谓“清暇之官”,亦不过移情于书法诗赋之中而已。至于执掌实务的“政要之官”,则只重名分、讲排场、捞私利,一味迎合君主和上司的喜怒,这样的官僚队伍是不可能有振作表现的。 龚自珍把吏治腐败的原因归结于教育不良,其弊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内容陈旧、空疏。他逐一批判了传统的性理之学、考据之学和科举之业,总之在修身和治国上都毫无用处,所以大多数看来是受过高深教育的官员,实际上可谓不学无术。二是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学的是经史之学,作官后面对的却是兵、刑、钱、谷之类的实际事务,二者对不上口,学问也用不上。三是培养出来的人胸无大志。由于多数人求学就是为了谋取功名利禄,在经历艰苦的科场拼搏后,等作了官已经是年过韶华,精力衰退,加上官场升迁又多是论资排辈,于是官员往往安于现状、不求进取,只是求循资序而已。旧教育体制培养不出优 良上进的人才,吏治当然不可能搞好。他作《己亥杂诗》大声疾呼:“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已看到外国侵略的威胁,他认为眼光只盯着英吉利如何如何是不行的,解决外衅应先着眼于改良内政,因此不能再因循守旧,要下决心“更法”才行。他指出:“一祖之法无不敝,千夫之议无不蘼。与其赠来者以劲改革,孰若自改革?”希望统治者能自行改革,以争取主动,不要等到迫不得已时再行动。他在鸦片战争尚未爆发前就强调改革已是大势所趋,是相当有眼光的。的确打破了“万马齐喑”的思想格局,开一代之新风。 三、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魏源(1794-1857年),字默深,湖南邵阳人。年轻时好学,曾与龚自珍一起拜《公羊春秋》学者刘逢禄为师,但举业也不顺利。在内阁中书捐了一个舍人的职务,有机会阅读了大量文献资料。鸦片战争时,他在两江总督幕府任职,经历了抗英斗争。52岁才考中进士,任过知县、知州。著作有《圣武记》、《海国图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