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讲 区域教育发展的需求、供给与目标 第一节 区域教育需求 一、区域教育机会需求 区域教育需求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对区域教育服务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包括教育机会需求和教育产品(人力资本)需求。需求是教育发展的动力,有需求才能有供给、有发展。 区域教育的机会(学校等教育机构招生数额)需求,指个人(国家和企业的教育需求是教育产品而不是教育机会)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一特定区域内教育机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总量。——区域教育机会需求的主体不限定于区域内人员,但在义务教育阶段,区域教育主要为本区域适龄人口提供教育机会;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对本区域人员也会提供机会优先,如高考的地域性。实际上,在多大程度上为本区域人口提供优先政策是区域教育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 区域的教育机会需求是政府、企业和个人投资教育的基本决策依据,是影响区域教育发展速度和规模的决定性因素。 影响个人教育投资的主要因素: 家庭的经济条件 教育投资的效益 对职业的不同预期 家长的文化程度差异和本人的求知欲望、社会文化传统等。 二、区域教育产品的需求 教育产品即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所增强的人力资本(或劳动力)而不是毕业生本人(毕业生只是教育产品的载体)。 区域的教育产品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产品需求的总量。需求主体是社会用人单位(政府、企业等) 。 区域教育的质量高低还会影响区域内外对教育产品的需求量。 区域教育产品需求是决定区域教育机会需求的根本因素,从而是政府、企业和个人投资教育的荃本决策依据。 影响区域的教育产品需求的因素主要包括: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教育产品需求规模) 科技进步的水平(复杂劳动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产业结构水平(决定教育产品结构) 与周边区域在地理、文化、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关系。 (区域教育产品具有流通性) 三、区域教育产品需求与区域教育机会需求之间的关系 教育产品需求是决定性的,教育机会需求是从属性的。 教育产品需求是原生的,教育机会需求是派生的。 教育产品需求是客观的,教育机会需求带有主观色彩。 由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和信息的不完全性,以及教育机会需求的主观性,一定区域的教育产品需求状况与教育机会需求状况常常不一致,既表现为数量和结构的不一致,也表现为需求发生的时间不一致。 第二节 区域教育供给 一、区域教育机会供给 区域教育机会供给,指一定时期内对学龄人口提供各级各类教育机会的数量。 区域教育机会供给的主体是政府和个体(企业与个人),包括区域内外的政府和个体,供给的性质分为免费(公共产品教育)、部分收费(准公共产品教育)和完全收费(私人产品教育)。 我国教育发展的总体特征是教育供给不足,特别是优质教育机会供给不足。 教育机会供给不足的因素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限制 区域内各类公共需要的调节 上级政府的教育经费投入与转移支付规模 教育系统内部发展的相互牵制 政府政策对民间力量办学的引导与限制 社会传统与社会心理对教育的态度 一些偶然因素,如区域行政长官的对待教育的态度 民国时期的四川教育: 由于民国时连年战乱,长期军阀割据,加上自辛亥革命以来,革命领导人以民族资产阶级为主,没有发动广大农民,革命及国民政府主持的改革也主要发生在城市,农村社会没有受到太大触动。因此,尽管国民政府在教育规划、学制、学校管理等方面颁布了一系列统一的制度,但各地的实际实施情况大不相同。 四川主要是“二刘”——刘湘、刘文辉的统治区。 辛亥革命爆发时,刘湘是重庆护军使,刘文辉任川军团长。20年代,刘湘联合杨森、田颂克、邓锡侯等发起“川人治川”的口号,深得四川人士支持。 1921年起,刘湘总揽军政大权, 刘文辉也当上了旅长,1927年,刘湘归顺中央国民政府,将所率领的4万多军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21军,自任军长。刘文辉也将3万多的部队,组成24军,自任军长。1928年,南京政府任命刘文辉为四川省主席,而刘湘为省府委员及编遣委员会委员长,由于权利分配不妥,叔侄矛盾拉开了序幕。1931年刘文辉从沿海购进一批武器被刘湘扣留,二刘战争,结果刘文辉战败,率残部2万余人进入川康边界,刘湘成了独霸四川的军阀,并担任四川省主席,兼川康绥靖公署主任。 就在二刘相争的时候,徐向前率工农红军四方面军进入四川活动,不久贺龙等领导的红军二、六军团也进入了四川,刘湘害怕了,改变一向不准外人干预四川事务的态度,亲到南京求蒋介石支援。蒋介石趁机插手四川,他要把四川控制在自己手中。于是刘湘和蒋介石又发生了矛盾,控制与反控制,同化与反同化,越演越烈。1936年4月16日,蒋介石亲临成都,刘湘避而不见,跑到大邑老家去。 七·七事变的第二天,刘湘即电呈蒋介石,同时通电全国,吁请全国总动员,一致抗日。一月后,刘湘飞赴南京参加国防会议,慷慨陈词近两小时:“抗战,四川可出兵30万,供给壮丁500万,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