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二语文上册单元课堂同步配套课件22.ppt
(1)“余固笑而不信也” 这里的“笑”是作者对李渤说法的“余尤疑之”的笑,正因为作者不相信李渤的说法,所以,他对寺僧的认识、对寺僧的举动都感到好笑。因为寺僧机械简单的“演示”(“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根本就不能说明石钟山何以得名,李渤说法的漏洞是显而易见的(“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这里的笑,还含有作者对李渤说法的巨大影响的清醒认识。他知道李渤的说法已成了一种近乎权威的解释,正因为此,才有寺僧的举动。而作者却不盲从,不迷信前人的说法,“笑而不信”。 (2)“因笑谓迈曰” 这里的“笑”是作者会心的笑、得意的笑。苏轼夜乘小舟,“泊绝壁之下”亲身探访、考察,了解了石钟山命名的真正由来,他为自己的巨大收获而感到由衷的高兴。更重要的是,他对郦道元和李渤的两种说法的怀疑,经过实地探寻终于得到了最终的解释。他没有主观臆断,他有疑必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终于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3)“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这里的“笑”,是对李渤浅陋的说法和做法的嘲笑。李渤对此说法有怀疑,他也曾到实地去考察过,但他的考察是肤浅的、机械的。他“忽遇双石,歌枕潭际,影沦波中”,即问“水滨”之人,得知其有“铜铁之异”,又“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李渤《辨石钟山记》),即由此断定,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是石声如钟。这种考察的本身是不全面的,这种结论的得出过程是一种简单的逻辑推理。正因为此,苏轼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经过实地考察,苏轼解开了石钟山命名之谜,为他对李渤的嘲笑提供了有力的根据。 4.全文三段之间是怎样相互联系的,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分析:这篇文章第一段是质疑,对石钟山命名上的两种解释表示怀疑,属议论部分;第二段是释疑,即通过实地考察来探究石钟山命名的真实缘由属记叙部分;第三段是结论,即在质疑、释疑的基础上得出本文的中心思想。文章前后呼应,紧密结合,浑然一体。第一段的质疑为第二段的释疑打下思想基础,第二段通过实地探访解决了第一段的疑问。第三段的结论是在第一、二段议论记叙的基础上得出的。 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四、创新思维 问题:如何判断事情或传言的真伪? 课文观点:凡事须目见耳闻,不可臆断其有无。 发散角度1:相信自己的眼睛。“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没有亲眼目睹,只是道听途说,不能轻易认定其真实。凡消息或传言只有经过自己的调查考证,才能辨别其真伪,了解其真相。 发散角度2:眼见未必是实。有些事并不像它看上去那样。两个旅行中的天使到一个非常贫穷的农家借宿。主人夫妇俩对他们非常热情,把仅有的一点点食物拿出来款待客人,然后又让出自己的两个床铺给两个天使。第二天一早,两个天使发现农夫和他的妻子在哭泣,他们唯一的生活来源——一头奶牛死了。年轻的天使质问老天使为什么不阻止。“有些事并不像它看上去那样。”老天使答道,“昨天晚上,死亡之神来召唤农夫的妻子,我让奶牛代替了她。”所以有些事并不像它看上去那样。 * * 二十 石钟山记 名句品读 1.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和子由渑池怀旧》 2.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中秋月》 3.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赠刘景文》 4.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 5.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无异逍遥游。 《石苍舒醉墨堂》 6.道人得钱径沽酒,醉倒自谓吾符神。 《和子由踏青》 7.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惠崇春江晚景》 8.开明问前路,已度千重山。 《饮酒》 经典美文赏读 二十 石钟山记 基础知识梳理 文本预习必知 文本解读探究 高考真题演练 知能优化训练 文本预习必知 作家作品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苏洵之子,宋代著名文学家。嘉祐二年(1057)进士,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颍州等。元丰三年(1080)以谤新法贬谪黄州。绍兴初,又贬惠州、琼州。徽宗立,赦还,卒于常州。 苏轼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又是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大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美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他在书法绘画、音乐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有诗文集《苏东坡全集》等。 写作背景 《石钟山记》写于元丰七年(1084)六月游石钟山之后。苏轼以团练副使的身份居住黄州,一住五年,直到元丰七年四月接到神宗“苏轼黜居思咎,阅岁滋深,人才实难,不忍终弃”的手诏后才离开黄州,移汝州团练副使。此时49岁的苏轼总算在政治上减少了一些压力。他借赴汝州之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