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挫折应对方式的实证研究要点.ppt

当代大学生挫折应对方式的实证研究要点.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当代大学生挫折应对 方式的实证研究 学 生:王文娟 指导老师:陆卫明 一、选题背景 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 学生的发展,应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是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统一 当今不仅要求人才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与较高的道德水准,而且还要求人才应该具有与时代发展相一致的现代意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问题的引出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自杀身亡的事件频频发生,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人们不禁要问:大学生怎么了?为什么这么脆弱?为什么会在遇到一些看起来不是很大的挫折后,作出如此选择?争论、猜疑、惋惜甚至指责,纷纷见诸报端或个大新闻媒体。 一、选题背景 当代大学生,出生于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即所谓的”80、90后” 大学生不得不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承受前所未有的新困难、新挫折,而父辈成长的经验很难移用于他们 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 大学生多数处于青年中期(18-24岁)这一年龄段,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心理成熟落后于生理成熟 一、选题背景 如何使挫折变成一种砥砺意志的机会,面对挫折如何把握自己,不在挫折中消沉,而是在挫折的锻炼和考验中成熟、崛起,身处逆境仍能保持心理平衡和正常活动能力; 如何认识、研究和把握大学生应对挫折的规律和特点,进而指导挫折教育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挫折是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因客观或主观的原因而受到阻碍或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体验。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就同一个大学生而言,面对同一挫折情境,他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心理状态下感受也是不同的。 二、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应对,亦称应付,是指个体处于应激环境或遭受应激事件时,为平衡自身精神状态所作出的认知和行为上的努力。 应对方式是构成一个人在特定应激情境下的应对形式和带有个人特点的、可能具有某些跨情景的一致性的应对风格的基本成分,也是个体利用自身资源和环境资源,在应激情境中为了摆脱压力而采取的一系列的认知与行为方式。 二、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应对方式是在应对过程中继认知和评价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应对活动,它受诸多因素影响,既与挫折本身的性质有关,亦与人们如何把握它有关。 个体采取何种应对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拥有的应对资源,准确的分析判定一个人应对方式的特点,才能及时、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治疗性干预。 二、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全面探讨面对日常挫折情境时,大学生的应对方式的选择,以及大学生挫折应对的特点,以期丰富我国大学生的挫折应对研究。 对大学生挫折应对特点的探讨、原因的分析、规律的总结,从而找出提高和改善大学生挫折应对状况的对策,为有效地做好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因此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深远的教育意义。 三、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中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三、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韦有华和汤盛饮对Charless,S.carver等编制的COPE量表进行了初步修订,姜乾金等人(1993)对610名的应对与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 2、吉林大学的车文博和湛江师范学院张旭东在《挫折应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1995)中对挫折应对方式有比较深刻的阐述,他们对3000余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实证研究确定了当前大学生9种常见的挫折类型,同时围绕大学生对挫折的认知、受挫时的感受、遭遇挫折的类型、挫折的归因及应对策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三、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3、张建卫(2003)对北京地区高校的660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的研究结果发现:在四年中,大学生应对方式总体上发生了显著变化。在情绪宣泄、停滞放弃和求助宗教3种应对方式上有显著的年级差异: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男女大学生之间在压力应对方式上均存在显著差异。 4、刘春燕和李文权(2004)对204名师范大学生的研究发现:大学生面临压力时一般采用主动、积极地针对问题的应对方式,如使情况向好的一面转化(89.7.%),吸取他人和自己经验(88.7%),从失败中吸取经验(86.8%)能理智应付困境(85.3%)但仍有部分学生的应对方式倾向于消极,在采取消极应对方式上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三、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5、毛艳霞(2005)通过对高师大学生进行测试的研究结果发现,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最常用的是积极的应对方式:“解

文档评论(0)

三哥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