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章区域差异教程解析.ppt

  1.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节 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所有上述的各项区划原则,彼此都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的,可以把它们归结为一条总原则,这就是:从源、从众、从主的原则。所谓“从源”指必须考虑成因、发生、发展和共轭关系,“从众”是指必须考虑综合性和完整性,“从主”是指应考虑其典型性、代表性。这些方面都是力图客观地揭示自然界的地域分异事实。 第二节 中国地域分异特征 二、大地貌的分异特点 大地貌的分异特点 1.第一级阶梯:自然地带自北而南有规律更替 2.第二级阶梯:自然地带东西变异明显 3.第三级阶梯:自然地带表现为在垂直高度变化的基础上叠加了水平地带的影响 第二节 中国地域分异特征 我国自然条件的区域差异是相当复杂的。我国水热条件的地带性分异并不是简单的温度分异的结果,非地带性等因素也是形成我国水平地带性分异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以说,非地带性因素对我国自然环境的区域分异所起的作用不低于地带性因素,而且还影响了地带性条件的实际表现 (一)自然区域差异 我国的三大自然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 (3)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分异和水平分异 B、东部季风区自然地理要素及人类活动联系 C、东部季风区区域开发的主要问题 D、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自然地理要素及人类活动联系 E、青藏高寒区自然地理要素及人类活动联系 优缺点 (1)优点:是解放后第一个方案,起承上启下作用;区划单位的名称与地域名称相对应,便于记忆 (2)缺点:理论上不严谨 (二)1956年《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 黄秉维 1.依据和步骤 (1)根据自然情况最主要的差异,分出三个自然区 (2)按热量的地域差异,分出6个自然带和1个高寒区 (3)按水分差异分出18个自然区 (4)依植被、土壤条件分出28个自然地带 (5)根据自然地带内生物气候条件的差异分出自然省 (6)根据地貌和岩性划分自然州 2.评价 (1)优点:理论上严谨,分级有指标;首先把辽东和辽宁南部划入华北区 (2)缺点:命名太费解,无地名意义;暖温带被分为东西两块,违反了区域共轭性原则 优缺点 (1)优点:简便 (2)缺点:有些区划的归属尚在讨论之中 (四)1963年《以发展农、林、牧、副、渔为目的的自然区划》:侯学煜 1.特点:目的明确、具体,偏重于实用 2.依据和步骤 (1)按照热量指标,划出6个自然带和1个高寒区 (2)根据大气水热条件结合状况不同,分为29个自然区 (六)1985年《中国自然地理,总论》:中国科学院 1.特点:目的为教学服务 2.依据和步骤 (1)首先把全国划分为三大区 (2)按温度、水分条件的组合及其在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反映,划分出7个自然区 (3)按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的综合指标,划分出33个自然副区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 (七)1995年《中国自然地理》:赵济 1.特点:目的为教学服务 2.依据和步骤 (1)根据自然情况的主要差异,将全国划分为三个大区 (2)根据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同,将全国划分为7个自然地区 (3)根据地形的差异,将全国划分为35个自然地理分区 非常感谢龚力同学在课件制作上的 大力支持 (五)席承藩方案 由席承藩、邱宝剑等1980年完成,1984年以《中国自然区划概要》正式出版,是全国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委员会成果。 方案的特点是: 将全国首先分为三个区域:东部季风区域、西北干旱区域和青藏高寒区域。 按温度状况把东部季风区域划分为9个带,西北干旱区域划分为2个带,青藏高寒区域划分为3个带,全国共分为14个温度带。温度带的划分主要参考植被、土壤、物候及其农作物的适宜类型和熟制。指标为月平均温度10oC日数,≥10oC积温,同时又以最暖月平均温度、最冷月平均温度、绝对最低气温多年平均值作为校对指标。具体指标为: 温度带 ≥10oC积温 寒温带 1700oC 中温带 1700~3400oC 暖温带 3400~4500oC 北亚热带 4500~5300oC 中亚热带 5300~6500oC 南亚热带 6500~8200oC 边缘热带 8200~8700oC 中热带 8700~9200oC 东部季风区积温指标 温度带 ≥10oC积温 干旱中温带 1700~3400oC 干旱暖温带 4000~5500oC 西北干旱区积温指标 青藏高原区积温指标 温度带 ?10oC日数 最暖月平均温度 高原寒带 不连续出现 6oC 高原亚寒带 50天 6~12oC 高原温带 50~180天 12~18oC 根据地貌条件分全国为44个区:东部季风区25个,西北干旱区11个,青藏高原区8个。 对该方案的评价 首先明确把全国分为三个大区,揭示了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关键矛盾。 二级区域划分突出了温度指标,尤其突出了对农业生产影响极大的积温指标,对农业生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武神赵子龙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