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法律体系,有时也称“法的体系”或简称为“法体系”,是指由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呈体系化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法律体系有以下特点: 1、法律体系是一个国家的全部现行法律构成的整体。 2、法律体系是一个由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呈体系化的有机整体。 3、法律体系的理想化要求是门类齐全、结构严密、内在协调。 4、法律体系是客观法则和主观属性的有机统一。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标志 2011年3月10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 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 会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作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重大意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本色的法制根基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的法制体现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旺发达的法制保障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经验制度化、法律化的集中体现,具有十分鲜明的特征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由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法律部门是指按照法律规范自身的不同性质、调整社会关系的不同领域和不同方法等所划分的不同法律规范的总和。 法律部门划分标准主要是: 1.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 2.法律规范的调整方法。 层次 部门 统帅 主干 重要组成部分 重要组成部分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法治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 * * * 自杀 救治自杀未遂的东条英机 审判东条英机 被绞死 三、法律的历史发展 法的历史类型是指按照法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及其体现的阶级意志对法所作的基本分类。法的历史类型的更替,是法律的经济基础变化引起的法律内容和性质的变化。 法的历史类型的划分,与社会形态的划分相一致。 社 会 形 态 奴隶社会 奴隶制法 封建社会 封建制法 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法 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法 汉穆拉比法典 钦定大清律 《法国民法典》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五四宪法 世界两大法系 1.法系,是指根据若干国家和地区基于历史传统原因在法律实践和法律意识等方面所 具有的共性而对法律进行的一种分类,是具有共性或共同传统的法律的总称。 2.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 大陆法系,又称民法法系、法典法系、罗马法系、罗马-日尔曼法系,是以罗马法 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法律的总称。法国和德国是该法系的两个典型代表,并以1804年 法国《民法典》和1896年德国《民法典》为主要代表。主要通行于法、德等欧洲大陆 及其原殖民地地区。欧洲大陆上的法、德、意、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和拉丁美洲、亚洲的许多国家的法律都属于大陆法系。 英美法系,又称普通法系,是指以英国普通法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法律的总称。英 国和美国是这一法系的主要代表,英、美、澳大利亚、新西兰、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制度均属于英美法系。 普通法:专指英国在11世纪诺曼人入侵后由法官通过判决形式逐渐形成的适用 于全英格兰的一种判例法。 我国在旧中国时代属于大陆法系,在新中国时代则不属其中任何一个法系,自成一个独立的法系,叫做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但比较接近于大陆法系。 我国至今没有一部民法典。 我国曾于1954年、1962年、1979年三次启动民法典的制定,但受当时的条件所限,始终未能完成。 1998年启动的第四次起草工作,虽然在2002年首次审议,但因分歧太大,最终不了了之。 2002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民法典草案,但鉴于民法典内容复杂、体系庞大、学术观点有分歧,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先制定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单行法,条件成熟后,再以此为基础研究制定一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