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质风化度与土壤淋溶程度 在其它成土因素相似的条件下,由于母质的组成成分不同而导致土壤形成过程中矿物质风化淋溶状况发生差异的现象,可用土壤风化淋溶系数、土壤淋溶系数、土壤风化指数等表示。 (1)土壤风化淋溶系数(ba值):ba值指的是母质或土壤中盐基的氧化物与氧化铝的分子比值。b代表盐基,即Na2O、K2O及Cao、Mgo 分子数之和; a代表氧化铝(Al2O3)的分子数。 ba=( Na2O+ K2O +CaO+ MgO)/Al2O3 (2)土壤淋溶系数(?值) :是通过对比淋溶层和母质层中钾、钠氧化物淋溶状况,以鉴别成土过程的淋溶强度如何? ?值即淋溶层钾钠氧化物与氧化铝的分子比与母质层钾钠氧化物与氧化铝的分子之比的比值: ?值=[淋溶层(K2O十Na2O)/Al2O3]/[母质层K2O十Na2O)/Al2O3] (3)土壤风化指数(μ值):是通过淋溶层和母质层中氧化钾与氧化钠的比值,了解土壤矿物质风化程度。 μ 值= (淋溶层K2O/Na2O)/(母质层K2O/Na2O) 土壤风化指数μ值越小,说明它的风化强度越强。 ??? 据河北省130多个地带性土壤剖面的ba值 、?值和μ值的统计情况、一般是: 棕壤>褐土、灰色森林土>山地草甸土。联系这些土类所处位置的气候条件可以看出,土壤风化淋溶强度总的规律是随热量和降水量的增加而相应增强。而在冷湿和干旱气候条件下,风化淋溶受热量不足和降水量不大的制约而减弱。 (4)硅铝率Sa和硅铁铝率Saf 土壤物质(粒径2mm)或粘粒(粒径0.002mm)中与的摩尔数比 Sa= SiO2/Al2O3Saf= SiO2/Fe2O3+Al2O3 Sa= [SiO2克每千克/MSiO2]/[Al2O3克每千克/MAl2O3] (5)铁的游离度=(土壤游离铁/土壤全铁)*100% 游离氧化铁:连二硫酸盐-柠檬酸盐-碳酸氢钠混合提取液(DCB提取液)提取 ??中国南方的红土,有的出现在风成的类黄土堆积层的表部,有的埋藏在类黄土堆积层之间,有的发育在出露的中生代或古生代砂岩砂页岩表部,有的在花岗岩风化壳的表层,可能这些红土并非同时生成,但不能把它与其母质的生成时代相混淆。 庐山砂岩的裂隙风化呈网纹状 在五大自然成土因素之外,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亦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 有利效果:以改变地表生物、用化肥和有机肥补充养分的损失,从而改变土壤的营养元素组成、数量和微生物活动等。最终将自然土壤改造成为各种耕作土壤。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积极影响是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等; 不利效果:由于违反自然成土过程的规律,人类活动也造成了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沼泽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消极影响。 6 土壤形成的人类因素 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 ①土壤是一种独立的自然体,它是在各种成土因素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②对于土壤的形成来说,各种成土因素具有同等重要性和相互不可替代性。其中生物起着主导作用。土壤是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气候和地形条件下,活有机体作用于成土母质而形成的。 二 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和主要成土过程 土壤的本质是肥力,因此,土壤的形成过程主要是土壤肥力发生与发展的过程。结合上面对成土因素的分析,从动态的角度来考察土壤形成的一般规律和具体成土过程。 (1)土壤形成的一般规律 从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的观点来看,土壤肥力的发生与发展是自然界物质的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相互作用的结果。 地质大循环是指矿物质养分在陆地和海洋之间循环变化的过程。 太阳辐射 大气圈 水、热、气、光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母质的形成和变化 陆上沉积岩 可溶性物质及难溶性物质 海底沉积岩 土壤的发生和发展 活有机体 有机残体 可溶性物质及难溶性物质 腐殖质 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 通气性和保水性的产生 养分释放 生物的合成作用 地壳上升 生物、化学、机械沉积作用 (大循环) 土壤肥力的不断提高 (小循环) 矿质化 微生物分解 腐殖化 土壤形成过程中大小循环关系图解 陆地上的岩石经风化作用产生的风化产物,通过各种外力作用的淋溶、剥蚀、搬运,最终沉积在低洼的湖泊和海洋中,并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各种沉积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这些湖泊、海洋底层的沉积岩随着地壳运动重新隆起成为陆地岩石,再次经受风化作用。这种物质循环的周期大约在一百万—一亿年。其中以岩石的风化过程和风化产物的淋溶过程与土壤形成的关系最为密切。 风化过程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原生矿物的分解和次生粘土矿物的合成。前者使矿物分解为较简单的组分,并产生可溶性物质,释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