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产业集群与政府行为(ppt75).ppt
2005-07-09 产业集群与政府行为——余江考察的认识与体会 江西省人民政府 参事 江西省人大财经委 咨询专家 江西师大 财政金融学院 博士生导师 特聘教授 李建德 一、产业在余江的集群 主要考察木雕、微型元件和眼镜三大产业。 1、产业集群及其形式 A、产品的、企业的、产业的生命周期。 B、全球一体化进程中产业长期生存的主要形式之一: 跨国公司。 B、产业集群的形式 簇及其对竞争力的影响。 链及其对竞争力的影响。 产业集群成为产业长期生存的形式之二。 产业集群的根植性 为什么有的区域能够形成产业集群而有的区域却没有? 形成产业集群的过程是一个 集体学习的过程。 学习的基本形式 外部的学习。 内部的学习。 形成产业集群的区域,又被称为学习型社区。 2、木雕在邓埠的集群 木雕产业在余江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个产业以果喜集团为核心。 A、母体的初创阶段 (1973-1980) 余江工艺雕刻厂 张果喜1973年9月创办余江工艺雕刻厂,生产雕花樟木箱。 1978年该厂获得进出口权,以生产佛檀为主,出口到日本。 1980年实现佛檀的产业化生产。 B、产业集群的雏形阶段 (1980-1989) 母体外包企业群的形成 余江工艺雕刻厂设立四个名义上的分厂,并设立金溪工艺加工厂,初步形成外包企业群。 举办技术培训班,大规模扩展本地技术队伍。 发展家庭作坊为外包加工。 所有外包业务均由母体企业控制,缺乏竞争。 本地的木雕技术与经营人才开始在外地从业。 C、母体企业大发展与产业集群停滞并存阶段 (1990-1997) 基本特征 母体企业的佛檀产量占据日本市场的 65%左右。 1990年母体企业改组为果喜集团,提出多元化发展方针,1993年形成化工材料生产能力。 外包企业出现独立经营的倾向,但在余江县内没有能够实施。 D、母体企业产业再升级和产业集群的缓慢发展阶段 (1998-现在) 余江雕刻产业集群初具形态 果喜集团进一步实现多元化生产,先后形成无刷无槽直流电机和喜胜酒等生产能力。 1998年独立经营的同类产品的木雕企业开始在余江经营。 至2005年上半年,有15家木雕企业注册。 3、微型元件在绵江的集群 微型元件产业在绵江形成形态比较完整的聚集。 A、母体的生成、发展及衰败时期。 (70年代初—1990年) 母体企业:锦江镇手表元件厂 该厂成立于70年代初。 董方荣老师傅的功勋。 创造了全国三大手表元件产地的成就。 奠定了以锦江为中心的技术、管理及营销人才密集区。 B、灰色发展时期 (1991年—1996年) 私营企业半合法的出现与艰难发展 本地区创业能人认同该产业的区域优势。依托元件厂,家庭小作坊式的私营企业已具雏形。 1995年的波折,产业发展受到打击。 现有企业中的8个产生于该时期。 C、产品结构、产权结构转型期 (1997年—2000年) 产品多元化,产权私营化 在市场诱导下区域产品从单一的手表元件向微型元件转型。 私营企业得到了认同,得以公开发展。先发展的企业逐步完成资本积累,形成初步的经济规模。 在现有企业中每年都有3个诞生于此时。 D、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时期 (2001年—现在) 形成簇形集群 新建企业呈上升趋势,已注册生产同类产品企业43家,总计在60家左右,簇形态势已经确立。 在簇形企业群的竞争压力下,部分先发展企业正在筹划产业链向前或向后延伸。 4、眼镜在中童的集群 对余江而言,眼镜产业更是富含本土文化的经典标本。 1、历史悠久 (清? 嘉庆——公社化前) 传统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清朝嘉庆年间中童就出现了眼镜销售的协帮组织。较浙江温州早150年。 销售人员几乎人人都具备眼镜手工生产的技艺。 2、复苏时期 (1970年代——1984年) 在集体所有制条件下的发展 1970年代初期成立了由48人组成的“中童公社眼镜服务组”。获得了为销售人员开具外出介绍信从县一级下放到公社一级的宝贵机遇。该小组还进行组装生产。 1984年学习丹阳技术生产秀郎架,曾供不应求。由于管理体制上的缺陷,终因亏损而难以为继。 3、形成现代销售队伍 (1985年——2002年) 销售大发展、生产停滞 1984年中国农业银行近200万元的信用贷款。(童迅夫先生) 祝太武于1990年在中童创办戴红帽子的私营镜片生产企业。结果该公司无疾而终。 1980年代中期,鹰潭逐步成为眼镜批发市场,1995年落脚于鹰潭莲花路。 截至2002年,余江籍居民的眼镜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占全国眼镜工业产值的四分之一。 4、创办眼镜工业园区 (2002年——现在) 招商引资 再建生产基地 2002年创建中童眼镜工业园区。 专业招商、以诚招商。 目前已经建成工业园区2000亩,引进眼镜生产企业10多家,引进总投资接近1亿元。 5、产业演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