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雷州半岛洪涝灾害的历史考察
雷州半岛洪涝灾害的历史考察
-----以建国后为中心
吴意敏 吴淑全 陈裴宁 杨泽平
摘要:在中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地处热带,由于其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洪灾成为半岛多发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本文以考察建国之后的雷州半岛的洪灾为切入点,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寻找半岛洪灾发生的原因,提出新的治理构想,希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洪灾对半岛的损害。
关键词:雷州半岛;洪灾;建国后;治理构想
一、雷州半岛地理概况
1、地理位置
雷州半岛位于广东省的西南部,东濒南海,西临北部湾,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介于北纬20°14′—21°44′、东经109°55′—110°44′之间,包括湛江市区、遂溪县、雷州市和徐闻县的全部及吴川市、廉江市的大部。东西宽约70km,南北长140km,
图1 雷州半岛地理位置图
总面积是8845km2,为我国三大半岛之一。半岛地处热带,三面环海,一面倚山,地势北高南低,向沿海倾斜。由于台地较多,相对平坦,夏季风致雨困难。地势成龟背形向三面倾斜,河流短浅,河川径流快速入海,不易建库蓄水,致使雷州半岛饱受干旱之苦。同时,由于其地处热带亚热带季风区,是台风的主要路径,每年夏秋季6级以上的台风影响平均约2~3次,正面登陆1.2次。所以,每年5~10月该地又常常会受到台风的影响,台风携带大量雨水成灾或爆潮,以至于倍尝洪涝之苦。
2、河流
雷州半岛境内河流较多,但大部分源流短,水量小、落差不大。集水面积在1000km2以上的只有6条,其中流入大海且集水面积在1000km2的河流有鉴江、九洲江、南渡河、遂溪河。最大的南渡河,长88km、流域面积1444km2,在半岛的东部入海,其他集水面积大于100km2,在周边入海的河流有17条,总集水面积4736km2。由于人工开凿的雷州青年运河自北向南延伸,其灌溉渠道分布于整个北半部。半岛内大部分河流坡度平缓,河床淤积,每遇暴雨,洪水便会泛滥成灾。
3、土壤
雷州半岛土壤是砖红壤,经过多年垦殖,土壤养分和有机质等快速下降。目前整个雷州半岛旱地上土塘缺钾面积占56.2%,缺磷面积占49.3%,缺氮面积占37.8%,钙、镁、锌、铜、硼等元素普遍缺乏。加上严重的水土流失,使砖红壤耕地浅化、沙化和贫瘠化现象日趋严重。土壤质量变差,蓄水保水功能下降,使洪灾进一步加重。
4、降水
雷州半岛的降水主要集中在4—10月份,分为前汛期(4—6月)和后汛期(7—9月)。前汛期降水主要由夏季风北上带来的热带海洋气团与变性极低大陆气团在华南上空交积的结果。而后汛期降水天气系统主要是热带辐合带、西南季风槽及热带气旋等。据1950—2007年的《台风年鉴》数据显示,热带气旋产生的雨量约占全年降雨量的80%。雷州半岛濒临沿海,热带气旋影响的机会较多,平均每年受热带气旋登陆或严重影响达3—4次,73%的登陆台风能造成大暴雨(24小时雨量≥100mm),其中特大暴雨占30%(24小时雨量≥200mm)。台风登陆,会带来大量降水,雷州半岛的洪灾多是受台风、暴雨的影响。
二、建国后雷州半岛洪灾的特性分析
雷州半岛的洪水规模主要取决于台风携带暴雨的强度及时空分布。由于台风、暴雨天气系统复杂,形成暴雨的水汽、热力条件较强,故暴雨强度较大,往往造成严重的洪灾,给半岛人民带来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表1雷州半岛建国后严重洪灾统计表
发生年份 主要地区范围 现象及成因 灾情描述 1954年8月29日~30日 湛江和吴川 风力12及以上,阵风最大56米/秒,出现暴雨和特大暴雨。
当年第13号强台风登陆所致。 全市受淹浸晚造农田104.11万亩,死亡722人(主要为风潮灾死亡)、受伤5458人,破坏水利工程2622宗,受灾遍及湛江、雷东、吴川、廉江、海康等大部分地区的近两百万人口,11万多人无家可归。 1976年9月19日 湛江、吴川 吴川县黄坡三天降雨量846.4毫米,吴阳中学的三天雨量高达1014毫米(不列入正式记录)。廉江县三天降雨433毫米,遂溪县459.9毫米,湛江市郊436毫米,徐闻、海康两县300毫米以上。
当年第19号强台风登陆所致。 全市917条村庄 ,25.8万人被洪水包围,死亡17人,伤2286人,死猪5663头,崩塌房屋96338间,淹浸农田99.11万亩,损失粮食1.5亿市斤,冲坏水利工程1655宗。受灾最严重的是吴川、廉江两县。湛江、遂溪次之。 1982年9月15日 徐闻 受第17号台风影响 徐闻、海康两岸堤围90%被毁。
1985年8月26~28日 吴川、廉江、湛江、遂溪 湛江全市普遍降暴雨和特大暴雨,暴雨中心出现在海康县南渡河上游的纪家、唐家河遂溪县的河头、乐民江洪地区。位于纪家附近的曲溪水库三天降雨量806毫米(最大日雨量685.4毫米),土乐水库(唐家)降雨787.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