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巫闾山伸展型韧性剪切带的形成过程及年代学证据_李刚要点详解.pdf

医巫闾山伸展型韧性剪切带的形成过程及年代学证据_李刚要点详解.pdf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2 年 第42 卷 第6 期: 879 ~ 892 SCIENCE CHINA PRESS 论 文 医巫闾山伸展型韧性剪切带的形成过程及年代学 证据 ① ①* ② ③ ① ① 李刚 , 刘正宏 , 刘俊来 , 李永飞 , 徐仲元 , 董晓杰 ①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长春 130061; ②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3; ③ 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 沈阳 110034 * 联系人, E-mail: zhliu@ 收稿日期: 2011-06-15; 接受日期: 2011-09-2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和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批准号: 1212011085473)资助 摘要 医巫闾山地区北北东向展布的韧性剪切带形成于伸展环境下, 剪切带先后经历的高 关键词 温韧性变形和低温脆-韧性变形, 分别形成了医巫闾山高温伸展型韧性剪切带和瓦子峪低温伸 变质核杂岩 拆离断层 展型韧性剪切带, 并各自伴随大面积的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活动. 本文在宏观和微观变形特 韧性剪切带 征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组构优选方位分析, 确定早期高温角闪岩相伸展型韧性剪切带形成于 地质年代学 中部地壳层次的北东-南西向伸展应力场; 晚期低温绿片岩相伸展型韧性剪切带形成于地壳浅 EBSD 部层次的北西西-南东东向伸展应力场. 高温伸展变形晚期的同构造花岗岩脉中锆石 SHRIMP 医巫闾山 U-Pb 年龄为(155±2) Ma, 表明早期伸展作用发生在中、晚侏罗世. 低温伸展变形形成的构造片 岩中白云母40Ar-39Ar 年龄为(131.6±1.0) Ma, 指示晚期伸展作用发生在早白垩世, 此后医巫闾 山地区进入整体抬升阶段. 中- 晚侏罗世北北东向伸展型韧性剪切带的厘定, 为证实华北东部 构造体制转换及岩石圈减薄开始于中侏罗世提供了证据. 华北克拉通的构造演化过程一直是中外地质学 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又称为瓦子峪变质核杂岩) 家研究的热点之一, 近年来华北东部中生代构造体 虽然得到许多学者的认可[6~12], 但是其几何学特征、 制转折及岩石圈减薄机制更引起激烈争论[1~3]. 辽西 形成和演化过程仍不乏争议. 马寅生等[7,8]认为医巫 地区位于燕山造山带东-西向展布与北东-南西向展 闾山变质核杂岩形成于118~81 Ma, 是对称型变质核 布的转折部位, 对该地区中生代构造的研究有助于 杂岩且拆离断层带围绕变质核发育; Darby 等[9]则认 解决华北东部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的问题. 伸展构 为区内不存在对称型的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 而将 造是岩石圈减薄的构造证据[4,5], 也是从构造地质学 其命名为瓦子峪变质核杂岩, 其中倾向北西的瓦子 角度研究岩石圈减薄的突破点, 医巫闾山变质核杂 峪拆离断层( 即变质核杂岩的主拆离断层) 形成于 岩是华北东部重要的中生代伸展构造之一, 因而成 127~116 Ma, 并控制了变质核杂岩的形成; 杜建军 为探究华北岩石圈减薄的重要窗口. 等[10]认为医巫闾山地区经历了中侏罗世的挤压变形 英文引用格式: Li G,

文档评论(0)

三沙市的姑娘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