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场域“艺术家”角色的建构__--__对民国前期(1912-1937)上海美术活动的社会学的研究.pdf

美术场域“艺术家”角色的建构__--__对民国前期(1912-1937)上海美术活动的社会学的研究.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摘要 虽然绘画作品的价值在中国传统社会一直较受重视,但是绘画作为职业却是 一种低贱的工作,画家的社会地位不是很高,绘画活动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并不被 认为是正途,至多只是文人士大夫的一种遣兴方式,或者是职业画家赖以谋生的 一种技艺。进入民国以后,西方美术思想和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美术运动使得绘 画活动摆脱了“末技”的地位而成为了现代学科体系的一部分,即成为了所谓的 “美术”或“艺术”.因此,中国画家的职业性质和职业声望在民国时期发生了 重大改变。一些接受了西方艺术思想的画家和美术理论家在对绘画活动的性质和 意义进行重新阐释的同时也在为中国画家重新定位他们的社会角色,并且在各种 美术活动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建构起了他们所谓的“艺术家”角色,以便使中国画 家有一种新的行为模式和集体形象去适应美术运动的发展。 。艺术家”角色的建构不仅是中国近代画家群体职业性质转变的必然结果, 同时也是他们维持自身在转型社会中进一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方式,是他们提升 职业声望、树立新形象的一种策略.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家”角色实际上重新诠 释了他们活动的意义,可以体现中国画家新的形象和姿态,它是随着西方艺术思 想的输入而来到近代中国社会的,并且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经过了一个“中 国式”的建构过程. 本文以民国前期(1912.1937)的上海美术活动为研究对象,以场域一资本理 论为分析框架,重点考察了当时美术场域建构当时意义上的“艺术家”角色的过 程和机制,以及这种角色建构对于中国画家的职业性质和社会地位(主要是指声 望)的变化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艺术家”角色的建构过程实际上是在美术场域及其逻辑逐渐生成的过程中 实现的,同时也是画家的文化资本运作的结果。首先,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以及美 术活动的活跃开展促成了民国时期上海现代美术场域的逐步生成,并且形成了独 特的场域逻辑和行动规则。相对自主的美术场域的生成使画家的独立性和主体意 识逐步增强,他们开始有了共同的利益诉求和身份认同感,能够积极地正视自己 的社会存在和共同利益,因此画家群体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加入了近代新式知识 分子的阵营。其次,美术场域要进一步存在和发展就必须得到社会的承认和支持, 美术场域的行动者把美术活动的意义和当时的主流价值观相结合,画家的文化资 本被赋予了更高的意义与价值,因此艺术家角色就逐渐取得了合法性地位。其三, 在西方艺术理论的影响下,美术场域中文化资本的形态逐渐走向学术化和专业 化,这就意味着美术场域的艺术法则和准入门槛被设立起来,画家参与场域游戏 的过程其实也就接受了其优胜劣汰的遴选机制,医此艺术家角色具有了精英化特 征。其四,文化资本通过其价值的实现而为画家积累了足够的符号资本,艺术家 V 被塑造成理想人格的典范,美术场域的运作更是让其中的某些优秀分子具有了偶 像化色彩,艺术家角色的神圣性特征因而被建构起来。 通过以上分析逻辑结构,美术场域中“艺术家”角色建构的过程和机制被揭 示出来,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了这种角色建构对于中国画家社会地位的提升所具 有的重要意义。场域.资本理论的运用使得对“艺术家”这种极富个性色彩的角 色进行社会学分析成为可能,通过场域和文化资本运作的视角,我们可以更加深 刻地认识民国时期中国画家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的转变过程。 关键词:角色建构: 美术场域; 文化资本运作 Vl Abstract Thevalueoftheartisticworksin timesw笛receiveda Chinc∞imperial great dealofc,oncelnsand used attentions.Despiteofthis,as伽ofthe oeeupati0118)artists tobe soeial eomidercdle

文档评论(0)

bhtq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