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列车牵引运动学基础要点.ppt

  1. 1、本文档共26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节 牵引重量的验算 式中 v1——速度间隔内的初速度,km/h,第一个间隔的初速度为限制速度; v2——速度间隔内的末速度,km/h。最末一个速度间隔的末速可取为10km/h; w0——惰行时的列车单位基本阻力,N/kN ij——加算坡度的千分数。 * 0 20 30 40 60 150 200 250 300 10 50 100 70 80 60kpa 120kpa 100kpa 140kpa n辆 tc(S) 20 30 40 50 60 70 80 60 22 29 38 52 70 84 98 100 34 55 72 93 120 145 172 120 48 65 88 116 147 180 212 140 60 82 110 140 174 212 252 n(辆) r(kpa) * 第三节 牵引定数的确定 一、分析线路纵断面 分析区段内各区间线路纵断面的实质是在充分发挥机车功率和列车动能的情况下限制坡道,计算牵引重量,现举例说明。 设AG区段共有6个区间,其线路纵断面如图6-6所示。 AB区间: 7 ‰ BC区间: 7 ‰ CD区间: 10 ‰ 用同样的分析方法,可确定DE、EF、FG区间的限制坡道分别为4 ‰ 、7.8 ‰ 、6 ‰ 。 * 第三节 牵引定数的确定 * 第三节 牵引定数的确定 二、绘制吨-公里图 根据各区间的限制坡道,和给定的牵引动力可计算各区间相应的牵引质量,设计算结果为: AB区间—3500t; BC区间—3500t; CD区间—2600t; DE区间—5000t; EF区间—3300t; FG区间—4000t。 吨一公里图(G一S图)是以区间长度为横坐标,牵引重量G为纵坐标绘制的(图6—7),每一区间的吨-公里图为一矩形。其面积表示机车在该区间完成的运输工作量(吨公里)。 * 第三节 牵引定数的确定 * 第三节 牵引定数的确定 三、统一牵引质量的措施 对于牵引重量低于牵引定数的区间,应根据受限制条件的不同,有针对性地采取下列某一措施或某些措施: 1、在某些车站不停车,如上例中EF区间的牵引重量只有3300t,其受限制的原因是列车在E站起动后,速度尚未充分提高,即进入7.8‰的限制坡道。所以,如果在E站不停车,则列车可以用动能闯坡方式通过7.8‰的坡道。此时,该区间的限制坡道变为6‰ ,其相应的牵引重量为4000t。 * 第三节 牵引定数的确定 2、在某些车站停车。 3、短时间提高机车牵引力。 4、困难区间使用大功率机车牵引。 5、双机牵引或补机推送。 * 第三节 牵引定数的确定 四、制定牵引定数的原则 在制定几个相连的区段、或者同一方向几条线路的牵引定数时,还需要考虑下列问题: 1、相邻区段或邻接线路的牵引定数应尽量统一,否则应考虑区段站或枢纽站改编列车的能力。 2、制定牵引定数应同时考虑上、下行列车对数的平衡及空、重车流向合理安排等问题,还要考虑整个区段或线路的运输任务相通过能力。 * 第三节 牵引定数的确定 3、制定牵引定数,除进行一系列计算和校验外,还需进行列车运行试验,并吸取先进工作人员的经验和技术,以求牵引定数和技术速度的不断提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一节 制动距离及其计算 表5-4 有效制动距离分段计算表 60→50 50→40 40→30 30→20 20→10 10→0 55 45 35 25 15 5 1.56 1.39 1.24 1.12 0.99 0.95 φh 0.157 0.163 0.171 0.185 0.212 0.282 471 48.9 51.3 55.5 63.6 84.6 38.66 40.29 42.54 46.62 54.59 75.55 118.6 93.1 68.6 44.7 22.9 5.5 速度间隔 计算项目 * 第一节 制动距离及其计算 由表5-4最

文档评论(0)

阿里山的姑娘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