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简称“流脑”。本病多在冬春季流行。 (1)病因—脑膜炎奈瑟菌 该菌对外界抵抗力弱 传染源—带菌者和流脑病人,病菌存在于其鼻咽分泌物中。 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密切接触传播(2岁内)。 易感性—5岁以下易感(6个月~2岁发病率最高)。 (2)症状 前驱期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低热、咽痛、咳嗽、鼻炎)。 败血症期出现高热寒战、头痛、全身不适、精神萎靡及出血性 皮疹,指压后红色不退。脑膜炎期有高热、毒血症症状、中枢 神经系统症状(剧烈头痛、频繁喷射状 呕吐、颈部强直等脑膜刺激征、意识障 碍甚至昏迷)。恢复期诸症逐渐好转。 血常规—白细胞数明显增高。 脑脊液检查—确诊手段。 1 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如 勤洗手、不随地吐痰。 2 改善居住环境的拥挤状况并 经常通风换气。 3 接种疫苗。 4 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5 保护接触者:对密切接触者密切观察,一旦出现发病迹象(发热),即应进行治疗,以免延误。密切接触者要在医生指导下预防性服药。幼儿园、学校出现病例后,即使不是密切接触者,最好也要在医生指导下服药预防。服药不仅可防止发病,也可消除带菌状态,阻断传播。密切接触者主要包括同吃、同住人员。?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菌属引起的的肠道传染病。 (1)病因: 病原体——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在外界环境中生存能力强。 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 传播途径——粪—口感染。病原菌随患者粪便排出,污染食物、水、生活用品或手,经口使人感染。 易感性——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短暂而 不稳定。因此可多次重复感染。 流行特征——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以夏 秋季发病最多。发病年龄以儿童发病率最 高。 (2)症状: 急性菌痢 普通型——起病急,高热,体温在39℃以上,继而出现腹 痛、腹泻、里急后重。每日大便次数10次以上,开始为稀便, 可迅速转变为黏液脓血便,可伴恶心、呕吐。 中毒型——少数患儿有休克、惊厥、昏迷、呼吸衰竭等全 身中毒症状。(休克型、脑型、混合型) 慢性痢疾 病程超过两个月者。 粪便检查——镜检有大量白细胞或脓细胞 及巨噬细胞。 (3)护理 幼儿发热时应卧床休息。 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为主,忌食多渣、油腻或有刺激性的食物。幼儿病情好转后逐步恢复正常饮食,并注意加强营养。 应遵医嘱服药。 注意隔离消毒。 (4)预防 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培养幼儿饭前便后洗手、不饮生水、不吃不洁净的变质食物的卫生习惯。纠正幼儿吮手指的不良习惯。 搞好环境卫生,认真做好三管一灭工作(管粪、 管水、管食物,灭蝇)。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嗜血杆菌和副百日咳杆菌引起的 小儿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特征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 病因 病原体——百日咳嗜血杆菌属于鲍特菌属。 传染源——病人(潜伏期末—发病后6周) 传播途径——通过咳嗽时排出的飞沫传播。 易感性——普遍易感,但幼儿易感性最强。病后不能获得终身免疫。 一般为散发。 症状 卡他期(病初约7—10d)与一般上感咳嗽相似(单声干咳),痉咳 期(两周后)出现典型的阵发性咳嗽,表现为成串的紧接不断的咳嗽, 连续十几声至数十声,吸气时声带仍紧张而发出鸡鸣样吸气声。反复如 此直至排出大量粘稠痰液及吐出胃内容物为止。咳嗽发作时面红耳赤, 两眼鼓出,眼红流泪,尤以夜间为频。此期2—4周或更长。恢复期一般 持续2—3周后咳嗽逐渐好转。 百日咳引起的连续咳嗽 结膜下警示性出血 舌系带溃疡 护理 良好的护理是减轻病情和预防并发症的关键。 避免痉咳诱因 饮食营养——进食易引起呕吐,争取在呕吐完片 刻再喂,一般不致再次呕吐。 口腔护理——呕吐后温开水漱口。 专人守候——以免幼儿发生阵发性呼吸暂停。 预防 控制传染源——隔离患儿至病后40d。 切断传播途径——室内保持通风、痰及鼻咽分泌 物消毒。 保护易感儿——儿童出生后应接种百日咳菌苗。 是由产红疹毒素的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病因 病原体——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 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 传播途径——空气飞沫传播(主要)/间接传播(玩具等) 易感性——普遍易感,好发年龄5—15岁。 季节性——温带多发生于冬春两季。 症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