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分光光度法教案.ppt

  1.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六章 吸 光 光 度 法 化学分析:常量组分(1%), Er 0.1%~0.2% 依据化学反应, 使用玻璃仪器 6.1 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特点 : 灵敏度高:测定下限可达10-5~10-6mol/L, 10-4 %~10-5 % 准确度能够满足微量组分的测定要求: 相对误差2~5% (精密光度计为1~2%) 操作简便快速 应用广泛 光学光谱区 分子吸收光谱的产生 4. 光吸收基本定律: Lambert-Beer定律 T-透光率(透射比)(Transmittance) K—吸光系数; b—光程,即比色皿厚度;c—浓度 朗伯-比尔定律的适用条件 单色光 应选用?max处或?max肩峰处测定 2. 介质要均匀 当待测液是胶体、乳浊液、悬浮液等不均匀体系时,入射光除被吸收外还有反射、散射损失,从而是吸光度增大导致正误差。 3. 稀溶液(吸光度=0.2-0.8) 浓度增大,分子之间作用增强 6.2 光度分析的方法和仪器 6.2.1 光度分析的几种方法 方便、灵敏,准确度差。常用于限界分析。 2. 光电比色法 3. 吸光光度法和分光光度计 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 1、光源:发出所需波长范围内的连续光谱,有足够的光强度,而且稳定。 可见光区:钨灯,碘钨灯(320~2500nm) 紫外区:氢灯,氘灯(180~375nm) 2、单色器:将光源发出的连续光谱分解为单色光的装置。 棱镜:玻璃350~3200nm, 石英185~4000nm 光栅:波长范围宽,色散均匀,分辨性能好, 使用方便 3、吸收池:(比色皿)用于盛待测及参比溶液。 可见光区:光学玻璃池 紫外区: 石英池 4、检测器:利用光电效应,将光能转换成电流讯号。 光电池,光电管,光电倍增管 5、显示系统: 低档仪器:刻度显示 中高档仪器:数字显示,自动扫描记录 棱镜:依据不同波长光通过棱镜时折射率不同 光栅:在镀铝的玻璃表面刻有数量很大的等宽度等间距条痕(600、1200、2400条/mm )。 检测器 光电管 光电倍增管 6.3 显色反应与分析条件的选择 有机显色剂 显色反应的选择 *灵敏度高,一般ε104 *选择性好 *显色剂在测定波长处无明显吸收。 对照性好, ?λmax60 nm . *反应生成的有色化合物组成恒定,稳定。 *显色条件易于控制,重现性好。 6.3.2 显色条件的确定 2. 显色反应酸度(c(M)、 c(R)一定) 6.3.3 干扰及消除 2. 物理法 -- 选择适当的参比溶液 1. 仅络合物有吸收,溶剂作参比。 如 phen—Fe2+ 标准曲线 2.待测液也有吸收,被测液作参比。 如 测汽水中的 Fe 3. 显色剂或其他试剂也有吸收,空白溶液作参比 例:邻二氮菲光度法测Li2CO3中的 Fe, 参比溶液为不含Li2CO3样品的所有试剂。 4. 干扰组分与显色剂有反应,又无法掩蔽消除时: 1)掩蔽被测组分,再加入显色剂,作参比. 2)加入等量干扰组分到空白溶液中,作参比. pH1pHpH2 pH 3. 显色温度及显色时间 另外,还有介质条件、有机溶剂、表面活性剂等 T1(℃) T2(℃) t(min) A Co2+, Fe3+ Co2+ FeF63- Co(SCN)2 (蓝) ⑴NaF SCN- Co2+ Fe2+,Sn4+ (2)Sn2+ Co(SCN)2 SCN- 测Co2+(含Fe3+) : (掩蔽法) 1.化学法 Co2+, Zn2+, Ni2+, Fe2+ CoR,ZnR NiR,FeR CoR, Zn2+ , Ni2+ , Fe2+ 钴试剂R H+ 测Co2+ :(生成络合物性质不同) 如不能通过控制酸度和掩蔽的办法消除干扰,则需采取分离法。 测Fe3+:(控制pH) Fe3+, Cu2+ FeSS (紫红) Cu2+ pH 2.5 SS —选择适当的测定波长,一般是选择λmax,但在λmax有干扰的情况下应选择其它波长。 515 655 415 500 钍-偶氮砷III 钴-亚硝基红盐 A A 络合物 络合物 试剂 试剂 * 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方法比较 仪器分析:微量组分(1%), Er 1%~5% 依据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 需要特殊的仪器 准确度高 灵敏度高 吸光光度法是基于

文档评论(0)

阿里山的姑娘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