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简述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疗效好而毒性小,是目前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重要药物。该类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青霉烯类、单环内酰胺类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具有抗菌活性部分β-内酰胺环。 临床应用 β-内酰胺类抗生素被用来进行预防和治疗受此类抗生素打击的细菌的感染力。过去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只被用来对付革兰氏阳性菌,但是通过发展可以对付不同的革兰氏阴性菌的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提高了其作用范围。 作用原理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一种杀菌剂,它抑制细菌细胞壁中肽聚糖的形成。肽聚糖对于细胞壁、尤其革兰阳性菌的细胞壁的结构强度。肽聚糖合成的最后一步是被称为青霉素结合蛋白的转肽酶形成的。 耐药性原理 β-内醘胺类抗生素有一个β-内酰胺环。这些抗生素的效应取决于它们是否能够完整地达到青霉素结合蛋白以及是否能与青霉素结合蛋白结合。因此细菌有两种抵抗β-内醘胺类抗生素的方法。 第一个抵抗方法是使用酶水解β-内酰胺环。通过生产β-内酰胺酶等酶细菌可以解开抗生素中的β-内酰胺环,使得抗生素失效。这些酶的基因可能本身就在细菌的染色体上,也可能通过质粒交换而获得。其基因表达可能是在接触抗生素后开始的。细菌生产β-内酰胺酶并不表示使用任何β-内醘胺类抗生素均无效。有时β-内醘胺类抗生素可以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同时使用。 不过在对付任何怀疑生产β-内酰胺酶的细菌时在使用β-内醘胺类抗生素前要仔细思考。尤其是使用β-内醘胺类抗生素可能导致细菌生产β-内酰胺酶。假如在治疗开始时使用β-内醘胺类抗生素导致β-内酰胺酶的生产会使得此后使用其它β-内醘胺类抗生素非常困难。 第二个抵抗方法是使用另一个青霉素结合蛋白。β-内酰胺与这些青霉素结合蛋白的结合不十分好,因此β-内酰胺对这样的细胞壁生产的破坏不很有效。抗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使用这个方式抵抗β-内醘胺类抗生素。这个抵抗手段也全部排除使用β-内醘胺类抗生素进行治疗的方法。 分类 1.青霉素类抗生素的发展近况 自1940年青霉素投入使用以来,该类抗生素以其疗效确切、对人体细胞毒性小且价格低廉而广泛应用,临床首选于G+球菌所致的感染。目前,青霉素类抗生素已从抗阳性窄谱品种发展到广谱的品种,按其抗菌作用可分为: ①主要抗G+菌的窄谱青霉素,如天然青霉素G、青霉素V,耐青霉素酶的半合成青霉素甲氧西林、氯唑西林、氟氯西林。 ②主要作用于G-菌的窄谱青霉素,如美西林、替莫西林。 ③抗一般G-杆菌的普青霉素,如氨苄西林、阿莫西林、仓氨西林。 ④抗绿脓杆菌的广谱青霉素,如羧苄西林、替卡西林、哌拉西林、阿洛西林、阿扑西林等。 随着青霉素类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也不断显示出了其不足之处,如抗菌谱窄,抗药菌株日益增多,稳定性差等,因而有待研制开发出更有效的新型青霉素 。 已见报道的新型青霉素有替莫西林、福米西林、阿扑西林、阿帕西林等。替莫西林与福米西林分别在青霉烷的C6位上引入了甲氧基与甲酰胺基,因而对β-内酰胺酶稳定。前者对G-菌作用较强,临床试验总有效率达93%,不良反应率约2%;后者对肠杆菌属和绿脓杆菌具有很强的抗菌活性,比青霉素强10~20倍而与亚胺培南相似。阿扑西林引入了第三代头孢菌素侧链的2-氨基噻唑肟基,对青霉素结合蛋白PBP2有亲和性,抗耐甲氧西林的金葡菌活性较强,组织分布广,蛋白结合率低,是迄今青霉素中游离浓度最高者,临床有效率90%,不良反应率1.95%。阿帕西林抗菌谱比氨苄西林和羟苄西林广且作用强,对青霉素结合蛋白有良好的亲和力,细胞穿透力强,并可抑制β-内酰胺酶。它的抗菌谱包括G+菌、沙门菌属、志贺菌属、梭状芽胞杆菌属、奈瑟菌属、梭杆菌属、大肠杆菌、肺炎杆菌、奇异变形杆菌和绿脓杆菌,但对脆弱拟杆菌和耐氨苄西林的流感嗜血杆菌耐药,半衰期的4.7小时,一般有效率为64%~72%,过敏反应较其它青霉素多见。 2.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发展近况 头孢菌素类是50年代开始应用的抗生素,为7-氨基头孢烷酸(7-ACA)的衍生物。头孢菌素青霉素的β-内酰胺环张力小,故较青霉素稳定,并且具有抗菌谱广、杀菌力强和抗青霉素酶的特点,过敏反应少。目前,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头孢烯类已从第一代发展到第四代,头霉烯类和氧头霉烯类已使头孢菌素从具有抗需氧菌作用发展到具有抗需氧菌和抗厌氧菌的双重广谱作用。 2.1第一代头孢菌素抗菌谱广,对G+菌作用强,对G-菌作用弱,对β-内酰胺酶不稳定,对绿脓杆菌无效,如头孢氨苄、头孢唑啉、头孢拉定; 第二代头孢菌素抗菌谱较第一代有所扩大,对β-内酰胺酶稳定,但对G+菌的抗菌效能弱于第一代,对G-菌作用较第一代强,对绿脓杆菌无效,如头孢替安、关孢呋新、头孢孟多; 第三代头孢菌素对G+菌的抗菌效能普遍低于第一代,对G-菌作用较第二代更强,抗菌谱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17J008 挡土墙(重力式、衡重式、悬臂式)(最新).pdf VIP
- 2024医院等级评审自评报告.docx VIP
- 2025汇能控股集团内蒙古卓正煤化工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2025年出生缺陷防控培训试题(附答案).docx
- YB-4001.1-2007 钢格栅板及配套件-第1部分:钢格栅板(中文版).docx VIP
- 2019年全国广播电视技术能手竞赛理论试题网络安全(含答案).doc VIP
- 10kv箱式变电站技术要求.doc VIP
-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教程》华成英第六章习题解答.pdf VIP
- 10KV箱式变电站技术要求.pdf VIP
- 2025年4月高考语文模拟好题:语言文字运用专题(附答案解析).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