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史的“中国表达”.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二战史的“中国表达”

二战史的“中国表达”   二战胜利70年来,这场人类特大浩劫的史学研究和文学记述,基本上是美、苏、英或德、日等国学者和作家的作品,都是“外国视角”“西方表达”,这不能不使人遗憾。 欣喜的是,这种状况正在改变。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华文出版社推出了一部从“中国视角”描述二战史的“中国表达”――军旅作家丁晓平新著《另一半二战史7月出版)。我用四天时间一气看完,感觉这是一部有价值、有分量、有水平、站得住、留得下的一部好书,的确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人这么写过二战”的一部经典之作。 中国论文网 /5/view-7205719.htm   这部近30万字的作品分《领袖们:政治的战争与战争的政治》和《波茨坦:赢得的胜利与失去的和平》上下两卷,是丁晓平“把屁股坐在中国身上”,披星戴月、夜以继日、呕心沥血研读半个世纪以来美、英、法、德、日、比、苏、俄等国29部回忆录、传记、著作以及大量历史文献,艰苦细致的进行检索,揭开遮遮掩掩的秘史――去伪存真融会贯通之后,站在中国角度,以全球视野、理性思维所进行的“中国表达”。作家就像一个小心翼翼的缝纫师――历史的缝纫师,用他的尺子、剪刀和针线,密密缝制一件朴素大方的中国衣裳,然后恭敬写上“中国制造”,其严肃认真的学术态度令人赞叹。   这件“中国制造”的“中国衣裳”所体现的“中国表达”,是大格局、大视野、大情怀的激情、真实、严谨表达,是历史发展逻辑和人物性格逻辑乃至心理脉络相统一的深刻表达。作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方面时空交错、蒙太奇式地结构二战胜利前后的苏、美、英三国“巨头故事”,以鲜明的“中国立场”生动传神的笔触,描绘了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尤其是波茨坦会议的历史图景;再现了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杜鲁门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无视众多小国利益甚至蔑视中国利益乃至主权的令人气恼而又无可奈何的大国博弈的历史现场。在这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巨头”们怀揣各自盘算指点江山――尔虞我诈、斗智斗勇、唇枪舌剑、真真假假、互相交易、制定条约、发表公告、私下协议、游戏般瓜分世界的情景描写得惟妙惟肖――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牵动着历史走向的巨头们,在私下拜会、会议桌前、宴会席上、音乐声中,决定了法西斯“轴心国”德、日、意的命运,决定了战后世界的新秩序,也决定了不能与会的中国的命运。他们在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中,人为地拉起了“铁幕”,启动了另一场持续了几十年的“冷战”,上演了世界现代史的悲喜剧,至今还影响着世界亿万人民的命运。尤其是美国总统杜鲁门出于对抗苏联的冷战思维,袒护日本留下了今日中日关系的“死结”。作家笔下“巨头”们个个性格鲜明,形象栩栩如生,圆桌会议上弥漫着烟草味的另一种“战场故事”引人入胜,情节跌宕起伏,细节令人难忘,给人以欲罢不能的阅读快感!   在这部书中,作家丁晓平对二战史的“中国表达”,是从国家战略高度,以敬畏、尊重和批判的精神,高屋建瓴恰如其分地回答了中国读者一直关心和迷惑不解的诸多问题:中国作为二战中作战时间最长、牺牲最大、贡献卓越的东方主战场,为何长时间得不到国际社会的承认?丘吉尔、斯大林为何始终反对把中国作为一个东方大国与他们一起参与处理世界事务?中国没有代表参加波茨坦会议,为何在《波茨坦公告》挂上了中国名字?外蒙古是怎样在二战胜利后脱离中国独立的?当时的民国政府又是怎样不得不承认的?二战时被日军占领的香港为何在战后没有像台湾澎湖那样交还中国?中美关系、中苏关系是怎样一种关系?日本是无条件投降的吗?日本为何一直认为自己不是被中国打败的?为何一直否认侵略甚至否认南京大屠杀不能真诚道歉?日本是美国的两颗原子弹轰炸投降的吗?原子弹是军事武器还是政治武器?等等。总之,在如何看待二战史上,丁晓平在把握个体与整体、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三个重大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别具一格的独特见解,启发读者从“中国角度”认识二战,从而深刻理解二战以来的国际政治格局大势和世界军事变革的转型脉络,懂得今天的中国与世界大国如何架构和发展未来关系,以实现和平崛起、民族复兴。从某种意义上说,二战史的“中国表达”,可以看做是对两次世界大战的“中国认识”,对当今世界大国格局的“中国认识”。通过全书展现的“中国思想”是同类史书所没有或缺少的――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特别值得称道的。   丁晓平对二战史的“中国表达”,描写的是战场、战斗、战役甚至是战争之外的“另一半二战史”。是一部文学化的历史、学术著作,或者说是历史、学术的文学化著作。是作家致力开创的融文学、历史、学术为一体的“跨界跨文体写作”,继创作出版《中共中央第一支笔(胡乔木传)》《王明中毒事件调查》等重大历史题材作品700余万字后取得的又一丰硕成果。这种“三合一”跨界跨文体写作的显著特点或曰客观效果,就是在保持历史真实

文档评论(0)

cjl2016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