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中西美术比较秦汉时期中西方雕塑艺术差异及原因
从中西美术比较秦汉时期中西方雕塑艺术差异及原因
摘 nbsp; 要:雕塑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秦俑和希腊雕塑作为人类历史上杰出的文明创造,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两者均为古代写实性雕塑的优秀范例,同样服务于宗教目的,造型上以逼真再现对象为主;但在艺术表现效果、具体形体的处理方法、再现手法上却不尽相同,显现了东西方美术各自所独具的魅力。
中国论文网 /7/view-7137160.htm
关键词:中西比较;雕塑艺术;秦汉;希腊罗马
中图分类号:J309.1 nbsp; nbsp; nbsp; nbsp;文献标识码:A nbsp; nbsp; nbsp; nbsp;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7-0058-02
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是人类众多文明中两大最鲜明的文明,他们相互冲突又相互吸引,清代松年在《颐园论画》中指出了中国画与西洋画在风格上的主要区别:“西洋画工细求酷肖,赋色真与天生无异……中国作画,专讲笔墨钩勒,全体以气运成,形态既肖,神自满足。”不仅绘画如此,中西方建筑、雕塑等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中国和西方都曾创造出了灿烂的雕塑艺术,但由于社会历史条件、文化传统和民族审美心理的不同,中西雕塑在美学观念、造型方式以及艺术效果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从秦始皇灭六国到曹丕代汉这四百四十年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空前发展和繁荣的时期。在雕塑领域,举世闻名的秦陵兵马俑给中国封建社会的造型艺术作了一个辉煌的开场白。继而起之的汉代雕塑,不论是陵墓石雕还是汉代画像石,都表现了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征服自然、治国安邦的宏大气魄和蓬勃的生命力。我国的秦汉时期,对应于西方,正是古希腊和罗马的黄金时期。这是西方历史上一个蒸蒸日上的时代,在艺术领域也达到了巅峰。有很多雕塑作品,如《雅典娜雕像》、《米洛斯的阿芙罗底德》、《掷铁饼者》等,都是艺术殿堂中不朽的经典。秦汉和希腊罗马雕塑作为人类历史上杰出的文明创造,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但两者在艺术表现效果、具体形体的处理方法、再现手法上却不尽相同,显现了东西方美术各自所独具的魅力。
一、秦汉时期中西方雕塑艺术概述
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升期,雕塑在建筑装饰、陵墓装饰中发展,形成雕塑史上的第一个高峰。秦汉建筑装饰表现在宫室、苑囿、亭阁楼榭和陵墓神道建筑上。秦代修过的阿房宫和咸阳宫,虽毁于战火,但从史书记载中还可想象其光辉。陵墓的大型石雕群,如汉代霍去病墓的大型石雕中有一件《马踏匈奴》,以一匹战马踏倒匈奴的造型象征性的表现霍去病征服匈奴的丰功伟绩。陵墓中还有大量的“明器”,即随葬的生活物品和装饰品。这些器物造型趋向精巧、美观、装饰性强于实用性,如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妻墓出土的《长信宫灯》,是一件铜铸的宫女掌灯圆雕,装饰意义与实用意义完美的融为一体。最为壮观的是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观”的秦陵兵马俑。陵坑中整齐排列的兵将俑、马俑、兵器等约八千件左右,气势恢宏,造型壮观,集中体现了秦始皇的雄才大略、赫赫战功和那个时代的高大、雄健的风尚。从总体看,秦汉雕塑的风格特点是浑厚雄健,朴实厚重,庞大强壮,气魄宏大,体现出封建社会的上升期的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具有崇高的力和数的巨大、超长的审美特征。
英国艺术史学家冈布里奇说过:“希腊诸大师曾受到埃及人的影响,而我们全都是希腊人的学生,因此,埃及美术对我们便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了”。西方原始美术的辉煌与古埃及的美术创造之间有必然的联系,这也是黑格尔称前者为“艺术前的艺术”之原因所在。古埃及是典型的东方奴隶制国家,埃及人迷信人的灵魂永生,围绕着“为死亡而艺术”这个前提,埃及人将对自然的敏锐观察与几何形的规则相结合,构建一种三千余年缺少变化的雕塑样式,即所谓的“正面律”。这种样式一方面保证了国王法老形象的神圣感,同时又以其庄严的风格和整体的匀称给人以深刻而持久的印象。尽管在诸如《村长像》《书吏像》等世俗人物的塑造上稍有突破,但那种“使人得永生”的固定法则仍未动摇。该法则经过克里特――迈锡尼文化的过滤传到希腊本土,遂由以知识为基础转为强调观察现实的能动性。
古希腊人借助奴隶主的民主制、海上贸易、体育运动和丰富的神话等诸多有利因素,对人体的塑造展开了一种开放式的试验与探索,以致“无论是就姿势还是就表情来说,希腊艺术杰作的一般优点在于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温克尔曼语)。希腊雕像以灵肉和谐的、既有健美体魄又有高尚心灵的理想化倾向为主题,最终发现”以对立方式保持躯体平衡”的原则,并将此原则充分运用到米隆的《掷铁饼者》,波利克里托斯的《持矛者》等雕像上。尤其是希腊化时期的《米洛斯的阿芙罗底德》几乎集中了古希腊历史发展的所有艺术特征。她的身躯所呈现的简练、概括的曲线,代表了5世纪艺术那种神性庄严的时代特征;面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