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弗洛伊德看《肖申克的救赎》
从弗洛伊德看《肖申克的救赎》
摘 要: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在1994年上映后就大获追捧,被誉为“无冕之王”,至今仍是世界经典电影之一。它的成功之处不仅仅在于其跌宕起伏的剧情魅力,更在于它所展现的人人可被救赎,人人可救赎他人的观念以及这种观念所带来的崇高的力量感与观众内心的碰撞。
中国论文网 /5/view-7246486.htm
关键词:《肖申克的救赎》;弗洛伊德;生死理论;三重人格
作者简介:孟萌萌(1989.12-),女,汉族,青岛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9-0-02
有生有死,便是生命。不以生死为开始和结束,才是人生。人类社会对生死总是在不停地探讨,在电影中这也在不停地上演。现代社会中,大部分人都爱看电影,电影已然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或许是因为短短一部片子,道出了许多人们深有感触的喜怒哀乐吧。大多对电影有些许关注的人,都会收藏几部他们觉得比较好的影片,《肖申克的救赎》几乎都会成为其中之一。收藏他们反复观看或者分享自然是因为它好,为什么说它好呢,有的人说给了他们力量感,有的人说让他们觉得震撼,可是若要仔细分析这好,却很少有人能分析得出,或许我们可以从弗洛伊德理论那里找到答案。
一、《肖申克的救赎》与生死理论
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西格雷蒙人类动物性的表现,这两者之间也处于不停的搏斗中,共同构成人类行为的内驱力。[1]
(一)死的本能
我们大多理解死亡是一个必然,而且多认为死亡是最后无路可归的一个自然而然的归宿。但世间的死亡并非只有一种自然而然的消逝,人也是有死亡本能的。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是指从回归无机物状态的倾向,常常表现为破坏和毁灭的冲动,比如杀伤,这就是一种死的本能。
影片中的主人公安迪――妻子与高尔夫选手有奸情。这令他极度愤怒痛苦,此时,他的死的本能如恶魔一般出现――他想要杀死他的妻子和妻子的情人以泄愤恨。烂醉如泥的他在汽车中抽着烟,听着悲伤的歌曲,仿佛这能使他稍微好受一些或者更能促使他下定决心,但是很不幸,他却千杯不醉。他准备好了手枪,抓出一把子弹,却撒得到处都是,他笨拙地抓起几颗,颤抖着将它们上了枪膛。也许是理性战胜了感性(理智让他知道不能杀人),或许是感性战胜了感性(他对妻子还是不忍下手),他在最后关头他放弃了,他将手枪扔进河里,却不料自己也如手枪般,被丢进了狱中,石沉大海。
安迪的放弃,并没有使他的妻子和妻子情人的生命得以保留,另一个罪犯――艾玛
(二)生的本能
与死的本能相对的,便是生的本能,这是指与个体深沉相关的一类本能,代表着潜伏在生命自身中的一种进取性、创造性活动。生与死,都是一种偶然中的必然。无论生有多么痛苦,我们都极少会选择死,因为只要活着,便有生生不息的希望。虽然未来未知,但也毕竟还在偶然与必然的缝隙中前进着,而死便是如黑洞般的无限未知,未知到令人惧怕,再无其他。
安迪的人生,以那个夜晚为界,分成了截然不同的两部分。手枪丢进了河里,就那么神秘地失踪了,再也没能打捞到,仿佛这河水把它消化了一般,连同着安迪的清白也消化掉了。法律讲求的是证据,因为这证据能维护法律的公平公正性,但有时也是恰恰因为证据而造就了不公。安迪的监狱生涯就这么开始了。人都是有生的本能的,他明白,无论前途如何渺茫,活着便有希望,不仅要活着,还要好好活着。生,是安迪的一种本能。
二、《肖申克的救赎》与三重人格理论
西格雷蒙重要的贡献,是对潜意识的发掘。他在《自我与伊底》中提出了新的“三部人格结构”说。他认为人的意识可以分为三层,上层为意识,中层为前意识,底层为潜意识。与意识相应的人格为“本我”,也称“伊德”(id),这是一种受“快乐原则”支配的本能冲动;与前意识相应的人格为“自我”(ego),受现实“原则支配”的现实化了的本能;既要获得满足,又要避免痛苦。与潜意识对应的人格为“超我”(super ego),它受“至善原则”的支配,是一种道德化了的自我。[2]本我诱使自我满足它的快乐欲望,超我以道德原则警告自我不能答应本我的要求,自我在面对这两方面压力下,根据面临的环境作出调和自我和超我的要求的合常理的行为决定。[3]
安迪在那个悲愤的夜晚,想要不顾一切地杀死他的妻子和妻子的情人,他期望以此来摆脱痛苦,遵循着他的“快乐原则”,这是安迪的本我,没有理智,他被这一切冲昏了头脑。当子弹上了膛,本我喷薄欲出时,自我及时赶到救了场,手枪被丢到河水中冷静,他人的死亡并不能结束生者的不幸。
人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应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安迪被冤入狱,失去了他曾经的一切光环,面对着陌生又残酷的环境和同性恋者们一次又一次的骚扰。但他没有就此屈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