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精神分析角度论父亲与卡夫卡的成长和创作
从精神分析角度论父亲与卡夫卡的成长和创作
摘 要:本文着力以精神分析的角度从父亲对卡夫卡所产生的影响去观照卡夫卡作品中的父亲形象和父子冲突主题;透过卡夫卡的成长去找寻其作品背后的现实生活根源,以求更加全面真切的认识卡夫卡、理解卡夫卡,同时通过对卡夫卡的生活和创作的梳理也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有利论证。
中国论文网 /5/view-7236105.htm
关键词:卡夫卡;父子冲突;精神分析理论
作者简介:赵倩(1982.3-),女,籍贯:河南郑州,硕士研究生,高校讲师,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写作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在校主要从事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3--03
卡夫卡与弗洛伊德同处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样一个“焦虑的时代。一个是代表着20世纪上半叶的精神与困惑,有“现代文学之父”声誉的伟大作家,一个是“以害俗惊世的文论和博大精深、大胆新颖的思想,使一个时代的观念、生活和想象发生了一场革命”[1]的杰出的心理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强调研究艺术家的人格,探究艺术家的深层意识与作品的关系,他认为艺术创作的动力来自原始的性欲望,来自幼年形成的俄底浦斯情结,因而艺术创作活动是一种无意识的活动。作家的创作冲动来自心理底层的无意识领域。在他看来,在文学艺术的创造活动中,以俄底浦斯情结为核心的幼儿心理经历具有普遍而深刻的意义。在文学巨匠卡夫卡的生活和创作中,对于父亲的优越地位的态度不是在“日常的思考”中形成的,他将“从童年时代开始就亲身经历到的”一直留在心里。卡夫卡在三十六岁的时候,鼓足勇气写出了《致父亲》,并借着这封信,将自己三十多年来所受的父亲的压抑和盘托出。父亲这样一个角色究竟在卡夫卡的成长和生活中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又在卡夫卡的文学创作中烙下了什么样的烙痕,有着怎样的体现?寻着这些问题,本文着力以精神分析的角度从父亲对卡夫卡所产生的影响去观照卡夫卡作品中的父亲形象和父子冲突主题;透过卡夫卡的成长去找寻其作品背后的现实生活根源,以求更加全面真切的认识卡夫卡、理解卡夫卡,同时通过对卡夫卡的生活和创作的梳理也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有利论证。
一、卡夫卡的成长于父亲
卡夫卡几乎一生于父亲不合,在三十六岁的时候在《致父亲》这封长信中,依然细数从幼年开始他一生无法挣脱的父亲的阴霾。“有时我想象一张展开的世界地图,您伸直四肢横卧在上面。我觉得仿佛只有在您覆盖不着的地方,或者在您达不到的地方,我才又考虑自己生存的余地。根据我的想象中您哪庞大的身躯,这样的地方并不多,仅有的那些地方也并不令人感到多少欣慰。”[2]卡夫卡的一生是不间断得与父亲斗争的一生。在幼年卡夫卡的眼中,父亲强壮、高大、肩宽,而自己却削瘦、弱小、肩窄。对于这样一个强大的父亲卡夫卡充满了崇拜和敬爱,他因为有着这样一个强大的父亲而倍感骄傲,但同时又为自己的成长蒙上了挥之不去的阴霾。父亲强大的身躯内包裹着强悍的性格,性情粗鲁霸道、专横暴虐。对卡夫卡来说“父亲的教育就是百般的责骂,诽谤、污辱……”[3]。父亲的强悍使弱小的卡夫卡觉得自己宛如草芥,卑微可怜。在这人生第一场与父亲的斗争中,还没开战,卡夫卡就觉得“我们之间无所谓真正的争斗;我总是很快便败下阵去,剩下我便只有逃避、愤懑、内心冲突的份儿。”[4]便败下阵来。
卡夫卡没能走出于父亲的斗争,却蒙上了挥之不去的阴云的笼罩,敏感的卡夫卡生活在这样的恐惧与不安中,一生苦于困惑,无法与自己的父亲沟通。这个被父亲彻底击溃的小男孩背负着父亲的阴影,走入了他一生的困苦。卡夫卡这样描述自己的心境:“我在您面前丧失了自信心,换来的则是一种无限的内疚。在跟别人相处的时候,我无法突然改变我的这种心理状态,反而对他们怀着更深的内疚。正如我说过的,我得弥补您在业务方面对他们犯下的罪责,酿成那些罪责,我也有责任。我这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哪怕匍匐在他们脚下舔他们的脚,也永远抵消不了您这个老爷从上面对他们劈头盖脸的一阵乱砍滥杀。”[3](P47)卡夫卡不仅要逃避父亲,对于家庭,甚至对于自己的母亲,卡夫卡也充满了歉疚而不得不去逃避。虽然卡夫卡也感激与母亲对自己的爱和保护,但他更苦恼与母亲“她为事业、为家庭辛勤操劳,家里一人得病,她受双重的痛苦,而这一苦痛中之最甚者,莫过于她夹在我们和您中间两头受罪了。她对您一向很温存,体贴入微,在这一点上您跟我们完全一样,可是您很不体恤她。我们肆无忌惮地烦扰她,您是从您那一边,我们则从我们这一边。……她为您的缘故受了我们多少罪,而为了我们的缘故受了您多少罪呀!”[4]P49)
弗洛伊德认为:“在青春期,有一种很强烈的情感的流露以反应俄狄浦斯情结;但是
文档评论(0)